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名著复译——以《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名利场》两个全译本,即杨必译本和彭长江译本为例,对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的文学经典复译现象进行研究。论文以原作为参照,分析这两个诞生年代相差近50年的译本在书名,章节题目,人物名称,文化典故的翻译以及语言的差异,并且运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探讨两个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各自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以及自然语言的发展的差异,受此影响不同泽者和读者对文学经典名著有着不同诠释和理解。应用“改写”理论对两译者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正确评价文学经典名著复泽这一现象。   通过对二者差异成因的探究,笔者对文学经典名著复译行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社会文化对翻译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作用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翻泽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在整体结构、价值取向上的影响作用;(2).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泽者的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间接影响翻译的策略。文学地位、文化地位对翻译文学的整体取向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历史背景所形成的社会及个体意识形态产生的;(3).社会文化环境与翻泽互相作用。文化环境决定翻译的主题、内容及取舍程度,同时文学译介又反过来作用于文化环境的形态变化。按照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我们将译作置于其诞生的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用历史的观点对其被“改写”的过程进行客观地描写和研究,即译者是如何移植和改写他们认为需要的作品。这有助于我们对译者和译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加深对翻译行为尤其是文学翻泽的认识。
其他文献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于1983年凭借《紫色》一书荣获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黑人女性反抗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从
2016年7月29日,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封顶见证会在广州琶洲举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及工程方的相关负责人一行,登上了这座120米、极岭南建筑风格的顶楼,他们一起朝塔楼浇灌下最后一平米的混凝土—这意味着,总投资约19亿元的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入了收尾期。  届时,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办公地址,将由现在的越秀区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迁移至此—海珠区琶洲阅江西路。  这不仅是报业办公大楼搬迁这么简单的事。作为
近年来,在日语教育界也兴起了对自主学习的研究。由于大多数日语学习者早已习惯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学习,要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意识。目前,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