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诸作家中,施叔青“台湾——美国——香港”一身三任的独特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契机,也较为典型地折射出台湾当代文学的流变轨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瞻、透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窗口。施叔青踏着现代主义步入文坛,其间经历了乡土的回归,女性立场的婚恋抒写及香港百年殖民史的想象与追忆。因而本文拟将她置放于特定的文学思潮、时代背景之下,结合具体的文本与文学批评理论,力求动态地把握其创作脉络,试图对施叔青的创作进行分阶段的划分和疏理。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现代主义的滥觞,从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独特的个人艺术禀赋三个方面来探寻施叔青早期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表现出来的“性、死亡、疯癫”的主题。第二章,跨文化的女性抒写,乡土文学的复苏与兴起,促使施叔青步出“惊诧与梦魇”的世界,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根”之所在,写出了一系列乡土色彩浓郁的作品。此外,赴美留学的跨文化背景和西方第二阶段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给她的创作增添了更广阔的视野。70年代后期,她的作品多以两性关系、婚恋家庭为切入点,立足于女性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生活中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去探讨女性困境的深层原因与救赎之道,并对男权主义展开激烈的批判。第三章,沧桑香港,香港前期,施叔青承续了之前的女性主义视角,所不同的是已跳出了原先窄小的天地,将女性置于香港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对生活的观察记录较为客观、持平、冷静,反映的社会层面也更为阔大,思考更见深沉。旅居香港后期,施叔青将自己对于生活了十七年的香港的爱恋,化为史诗般的波涛汹涌之作《香港三部曲》,以风尘女子黄得云的传奇一生串连起香港自开埠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香港百年沧桑的殖民史和社会变迁,“为后人留下一部香江风情图录”。第四章,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异化与失落。消费社会中人已沦为以符号为表征的物的奴隶。台湾社会的喧嚣与浮躁,种种异化之怪现状,再次激起了施叔青关怀社会人生的使命感,《微醺彩妆》由吕之翔的失去嗅觉,牵扯出社会交际网络下的一群病态、无品的消费男女群像,从而以批判的角度彰显了社会主体价值的失落与倒错,为世纪末的颓废唱一曲无尽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