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信息论为理论框架,以CCTV9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兼顾配音翻译的特点,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详细的分析,着重研究纪录片配音翻译过程以及策略。信息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突破了以往将纪录片配音翻译列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为其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新视点;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科学、更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旨在为提高此类饮食文化纪录片的配音翻译提供一些启示,从而使国内更多优秀的纪录片跨出海外,为传播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提供一些实际意义。其次,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信息论的研究。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只有传输负载符合接受者的信道容量时,信息的传输量最大,信息传输效果最佳,反之亦然。然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的一些因素的干扰,本文将这些干扰因素分为: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文本因素是指来自原纪录片解说词的冗余信息。冗余不足和冗余过度都会影响信息的传输效果,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冗余总是要保持适度。非文本因素主要包括媒介,目的语观众的信道等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干扰因素,本文探讨了纪录片配音翻译应当遵守的“三条原则”,即准确性、可接受性、同步性以及平衡解说词冗余度的“三大技巧”,即省译、增译、转译,从而使传输负载和目的语观众的信道容量相符合,以达到信息的传播以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