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丝绸生产的原始材料来源于蚕,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蚕桑丝织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蚕桑丝织是中国的原创,但近些年来国外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古代丝绸的来源进行精细鉴别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初步研究桑蚕营养传输及丝织品清洗过程中轻稳定同位素变化,探索桑、蚕和丝之间轻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内在联系,为丝绸产地溯源提供一定基础信息。收集浙江省、四川省一带的桑叶样品,烘干、粉磨桑叶,提取桑叶蛋白质和桑叶多糖,检测桑叶及桑叶营养成分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利用浙江杭州一带的桑叶喂养桑蚕,收集桑蚕整个生命周期不同生态阶段的蚕体和蚕沙样品,检测不同生长阶段桑蚕及排泄物的轻稳定同位素组成;最后利用常规脱胶方法处理蚕茧、丝织品染色、清洗丝织品,测定丝素蛋白和丝织品的轻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发现:不同产地桑叶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桑叶蛋白的重氢氧稳定同位素相对于原桑叶相对贫化,桑叶多糖的重氢氧稳定同位素相对于原桑叶相对富集;蚕在不同生态阶段可能对轻重稳定同位素利用效率不同,在摄食、排泄至最终吐丝结茧过程中对D、18O有排斥作用,最终在蚕茧里表现为对D、18O的富集效果;在蚕茧里15N、13C有明显富集,说明蚕在摄食、排泄至最终吐丝结茧过程对15N、13C有排斥作用,反映了蚕体在不同生态过程中可能对轻重稳定同位素利用效率不同;脱胶处理一定程度影响蚕茧的氢稳定同位素组成,相对于原蚕茧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而清洗处理对丝绸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效果与污染物类型和污染物被清除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