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日趋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交通立体化等现象也相继出现。一旦发生高烈度的地震灾害,建(构)筑物的坍塌将造成城市道路拥堵、断裂等被毁现象,灾民避难逃生困难、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中断,抗震抢险救援工作难以展开等后果。因此,城市公共安全和防震减灾工作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抗震防灾规范和相关法律。2007年7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中,明确将城市公园列为城市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组成部分,防灾公园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建设中的一种新类型。但在城市防灾公园的研究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执行标准,相关的规划建设规范还没有出台,很多新建或改建的防灾公园因为没有具体建设规范可以参考,只是在一般公园的基础上增设了防灾功能,不能很好的为我国今后防灾公园的建设提供较系统的参考和借鉴。因此,防灾公园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研究在防灾公园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条例》、《公园设计规范》、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标准等相关国家标准与法规条案,从城市防灾公园建设的可行性指标入手,提出了防灾公园在选址时,其立地条件、周边环境、对外交通环境和公园分布等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和原则。其次,根据城市发展动态和防灾公园的具体功能,分析防灾公园的结构构成及空间布局;提出防灾公园的规划原则,即安全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原则、平灾结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法规,对防灾公园的规划指标分级进行探讨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再者,从应急工作和灾民安置两方面讨论防灾公园内应具备的应急防灾配套设施以及相应的防灾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和使用要求,并对防灾公园内的建筑建设以及防灾标识体系的规划设计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以上海市首个Ⅰ类城市紧急避难防灾公园——大连路紧急避难绿地这一示范性防灾公园为例,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从而深化和完善了防灾公园建设指标体系的内容并增强了指标体系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