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面积大,类型多,结构复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气候条件变化、工业污染加剧、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淡水湿地萎缩、物种多样性衰减、植被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因此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可为进一步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阐明健康保护及恢复机制,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提供一些依据,为加强基于管理目标的湿地管理和保护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为指导,结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系统论等学科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自然保护区内极少受人为干扰的天然湿地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A)、准则层(B)、约束层(C)、决策层(D)。目标层(A):表述黄河三角洲湿地稳定性的总体状况,即是否稳定,稳定程度如何。准则层(B):是标明目标层稳定性的四个不同方面,有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生境条件及环境压力4个指标。约束层(C):共7个指标,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制约着准则层的稳定性状况。生态系统结构主要从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两方面分析;生态系统功能从土壤酶和物质生产能力两方面分析;生境条件主要指的是土壤物理性质和气候;环境压力主要指人为影响。决策层(D):共21个指标,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层次。其中植物群落包括物种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土壤酶包括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物质生产主要是包括生物量;土壤主要包括容重、总孔隙度、含盐量、有机质;气候条件主要有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人为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活动强度、周边人口素质、湿地保护意识、政策法规贯彻力度、湿地管理水平。(2)分层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标层分级值为3.4132,评价结果为稳定,即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总体来说是稳定的。准则层中,生态系统结构指标评价结果为稳定;生态系统功能指标较脆弱;生境条件指标稳定;环境压力指标评价结果为较稳定。约束层中,植物群落指标、气候指标和人为影响指标评价结果为较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指标和土壤物理性质指标评价结果为稳定;土壤酶指标和物质生产指标评价结果分别为不稳定和较不稳定。在决策层中,人口活动强度指标为强稳定;生物多样性指数指标、放线菌数量指标、空气湿度指标和湿地管理水平指标评价结果为较稳定;物种数指标、蛋白酶指标、过氧化氢酶指标、土壤容重指标、土壤总孔隙度指标、空气温度指标、周边人口素质指标和政策法规贯彻力度指标为稳定;细菌数量指标、脲酶指标和有机质指标评价结果为不稳定;碱性磷酸酶数量指标、生物量指标、含盐量指标和湿地保护意识指标较不稳定。(3)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指标权重,总结出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生物生境条件差;人们湿地保护意识不高,生态系统环境压力大;碱性磷酸酶数量较少,生物量囤积不高,生态系统功能没有较好的发挥。(4)针对制约因素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目的,提出了提高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对策: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生态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