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世界心脏联盟估计,2005年全球有1750万例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当年全球死亡总人数的30%;每年我国有54.4万例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每天至少有1480例死亡。目前,心脏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如何使心脏病得到精确的诊治,需要结合相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伴随着64排CT出现,特别是近年来高性能CT(诸如双源CT、256层CT和320层CT等)的出现和应用,在拥有高时间分辨力、高空间分辨力和高图像质量的同时,CT在心脏诊断中能够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得以清晰的显示。因此,在目前的心脏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倾向于高性能CT的选择。与此同时,CT在诊断中所产生的剂量问题,引起业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如何在保证临床所需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从而避免患者由于CT的使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放射领域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课题之一。本研究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不同类型的CT扫描,并探讨各种扫描模式下的组织器官剂量。结果表明,256层CT轴扫、螺旋扫、320层CT的1个beat和2个beat相对于64排CT轴扫所造成的9种组织器官剂量的降低范围分别为:36.6%(甲状腺)~58.3%(脊髓)、26.8%(右侧乳腺)~44.4%(脊髓)、21.6%(甲状腺)~68.1%(胃)和18.9%(右侧乳腺)~42.8%。心脏在CT常规扫描中,高性能CT(256层CT和320层CT)对各个组织器官造成的平均吸收剂量要比64排CT轴扫有剂量学上的优势。从辐射剂量的角度出发,建议临床在心脏CT扫描中,要选择256层轴扫和320层1个beat的扫描类型,从而可以降低CT对患者的辐射,利于人类整体辐射剂量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