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事业正处于综合发展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过多注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生产条件的便利性,对生态景观设计考虑甚少,忽略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西南地区作为全国众多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自身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西南丘陵山区自然生态灾害频发,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对西南丘陵山区项目区的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对于促进西南丘陵山区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其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研究区域的基本现状特征为:研究区涉及一个行政村6个社,总面积为399.26hm2,项目实施规模为371.99hm2:研究区地处长江北岸,地貌以浅丘和中丘为主,海拔介于176m~267m之间;2012年,研究区总人口2543人,农民人均年收入为5987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636.39t。在对研究区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和土地统计台账等现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踏勘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分析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异质性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整体景观较为破碎且景观连通性较差。耕地斑块和林地斑块在景观中处于优势地位,且斑块密度较小,分布较为集中。可将研究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区和生态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特征分别为:(1)农业生产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167.04万元,主要承担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但其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不佳,故其生物生产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有待改善;(2)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304.41万元,主要承担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内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好,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是维系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屏障。根据研究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和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优势,将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目标制定为:(1)改善研究区景观格局,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2)改善农业生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3)改善农业生产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4)保护生态涵养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将研究区生态化整治的原则总结为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最小干扰、人地关系协调和整体性等5大原则。在目标和原则的支撑下,将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内容划分为总体规划布局和工程规划设计两大方面。根据常规土地整治的工程分类标准和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设内容,将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划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景观美化与生态防护工程。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在对生态涵养区进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区进行生态建设。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以“生态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为模式的研究区生态网络安全格局。即将生态涵养区全域和在农业生产区中呈较大规模且集中分布的林地、园地和可作为灌溉水源的坑塘水面划定为“生态源”,实施生态保护;将农业生产区内集中连片、具有较高提升潜力的22.17hm2旱地地块和1.12hm2的农民新村划定为“农田生态斑块”和“村庄生态斑块”,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斑块”和一般耕作区内部以及其与“生态源”和居民点之间规划设计9879m“沟渠生态廊道”和9262m“田间道路生态廊道”,构建廊道网络。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是根据土地整治的生态化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按照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的总体规划布局,在保护“生态源”区域的基础上,对总体规划布局所划定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进行具体的工程布局设计。生态化土地平整工程是对“农田生态斑块”在最大程度避免对土壤结构和质地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田块归并,并整形修筑萓草生物田坎。生态化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应用生态梯步、营造自然水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等生态保育设计技术,在各“农业生态斑块”和其他一般耕作区内部布局设计浆砌砖灌溉渠和浆砌卵石排水沟。生态化田间道路工程是采用泥结碎石材料和应用“生态涵管”、增加绿化面积等生态化措施,在各农业生产区内部布局设计田间道和生产路。实施景观美化与生态防护工程是在“村庄生态斑块”栽种观赏植物和布设休憩设施,并在4处不稳定坡体修筑生态袋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