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与文学有着深刻的关联。论文将民俗作为整体性的文化风景,以“民俗作为方法”,借鉴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叙事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本土性”为参照,从文化批评、文化反思视角,探究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主题变迁、叙事策略、审美意蕴和内在深层价值。论文的写作指向为:一是在大转型、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乡土作家如何通过对饱含文化色彩的乡土民俗的诗性书写,进而试图建构一种本土性的“文化诗学”;二是在旧的文化模式日渐消逝,新的文化模式尚未建立前提下,乡土作家如何通过乡土民俗的书写,去表达自我对当下社会和文化发展模式的审视和批判,并以此展现自我对本土性文化重建的自觉思考。论文由绪论、第一至第六章、结语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理由、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等。“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呈现纷繁复杂的样态。民俗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重要的书写对象,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乡土小说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推动乡土小说主题深化、多元叙述、美学意蕴传达和思想深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第一至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以来不同阶段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及主题的变迁。1980年代,民俗成为乡土小说创作的“主体”。不论是1980年代前后的“新启蒙”民俗书写,还是1980年代初期通过民俗书写对改革开放的回应,亦或是1980年代中期通过民俗书写进行文化寻根和挖掘民俗的地域文化价值,都可以看出民俗对乡土小说建构和价值彰显的重要作用。进入1990年代,随着时代的转型,乡村世界的改变和乡土民俗的消逝,乡土小说民俗书写逐步转型:既有通过回溯的方式探讨历史和传统中的民俗——特别是与家族有关的民俗的多样特征,又有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对民俗新风尚的书写,还有以边地作为方法对异域和边地民俗进行的书写。可以说199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书写既有对传统民俗书写的赓续,也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民俗变迁的新的思考和表达。进入新世纪,时代发生了剧烈变迁,随着“加速社会”时代的到来,乡土作家以民俗作为方法来回应时代变迁,追寻不断消逝的民俗,因而乡土小说民俗书写逐渐走向了回归。首先,由于乡村逐渐式微,作家们对乡土民俗的消失表现出极大地惋惜,他们通过民俗去追寻童年或过往时代的记忆,进而表达自我的“新乡愁”;其次,礼失而求诸野,作家们还通过对民俗特别是与精神有关的民俗的书写,挖掘民俗的内在价值,重构民族文化传统,进而为当代社会把脉,表达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关怀;再次,片面的物质和经济追求,改变了生态环境,而改变之中尤以破坏最为明显,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生态民俗书写蔚为壮观。综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俗呈现不同的样态,乡土小说民俗书写既展现时代和民俗的变迁,又以此揭示时代弊病和文化症候。第四章“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民俗叙事策略研究”中,从“民俗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角度,探讨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怎样呈现民俗,或者说乡土作家在民俗书写的过程中,用了哪些叙事策略。民俗作为一种被观看的对象,作为乡土作家的一种文化记忆,其相对封闭的结构模式和意义系统,成为乡土作家成就民俗叙事的潜在依赖,乡土作家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回忆性的童年视角对乡土家园进行回望。同时,民俗的地缘性特征以及民俗存在的空间维度,使得作家在乡土小说建构的过程中,总是在地缘视角下采用空间叙事的方式进行。作家还可以根据民俗具有的不同内涵和延伸属性,并结合凸显民俗的文学性,拉近文学与民俗之间的距离。依托民俗内含的神秘性特征,乡土作家的神秘叙事或超验叙事就得以达成。这些书写策略的出现,一方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变迁和民俗变迁导致的;另一方面是文学创作方法不断更新、不断摸索的结果。第五章主要探讨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审美意蕴。真正好的民俗书写都是以审美的方式观照乡土民俗的。具体而言,写民俗还是为了写人。民俗作为乡民约定俗成、积极主动甚至无意识坚守着的存在,乡土民俗叙事建构了“中国儿女”的伦理、道德和情感。民俗生活作为生活文化的基本表现,作为乡民现实生活和智慧的结晶,乡土作家民俗书写展现出了一幅繁花烂漫、异彩纷呈的日常生活之美。此外,乡土作家通过对不同民俗事象的书写,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意味和民俗意境,彰显着民俗审美的诗意化色彩。第六章主要探讨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背后的深层价值。首先,民俗作为日渐消逝的乡村文化“风景”和民族精魂,乡土小说民俗书写呈现的是本土性地方知识的想象与生产;其次,乡土作家通过乡土民俗书写,探寻乡土民俗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根性文化,找寻当代文化发展的根基;再次,在现代性背景下,乡土小说通过对颇具民族价值和本土价值的乡土民俗的书写,对于文学创作的“本土性”话语建构,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结语在对论文总结的基础上,重点谈论文的问题意识、创新之处,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成就和局限,以及论文的不足之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