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又称沙乌鳢、蒲鱼、土布鱼、沙鳢、虎头鱼等,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沙塘鳢多生活于湖泊、河沟的静水区或近岸浅水区,属底层肉食性小型鱼类,行伏击性摄食方式。沙塘鳢个体较小,天然产量低,过去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该种鱼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和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青睐。本研究对太湖沙塘鳢的群体组成、生长、食性及资源变动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用于沙塘鳢群体结构分析与生长研究的样本共109尾,其中雄性49尾,雌性60尾。样本鱼有4个年龄组,以1~3龄数量占绝对优势。其中,1龄鱼占25.69%,2龄鱼占56.88%,3龄鱼占14.68%,4龄鱼仅占2.75%。沙塘鳢属均匀生长型,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其生长,体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 = 20.05[1-e-0.208(t+0.808)] ,Wt = 109.22[1-e-0.208(t+0.808)]3。对体重方程求导得到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和拐点体重分别为ti = 4.47a,Wi = 32.36g。本实验中的样本体重大都在10~20g之间,远小于上市要求,表明目前太湖对沙塘鳢的捕捞渔具规格不合理及过度捕捞。根据沙塘鳢的生长特点,建议将沙塘鳢的起补规格定在体长13cm、体重35g以上。2009年3月,采集太湖东山太湖国家级保护区以南水域沙塘鳢新鲜样本59尾,其中雌鱼37尾,雄鱼22尾,雌雄比例为1.68:1,体长范围在5.5~15.5cm之间,平均值为9.76cm。体重在3.63~85.97g之间,平均值为21.08g。口裂高为0.4~1.9cm,平均为0.94cm,口裂宽幅度为0.6~2.4 cm,平均为1.27cm。口裂宽和体长呈现线性相关,相关关系式为y = 4.803x + 2.6837,R2 = 0.7731。沙塘鳢摄食率为94.92%,平均充塞度为2.29。食物组成中,麦穗鱼占第一位,出现率为47.46%。收集分析了太湖50年来渔获组成资料,发现太湖共有107种鱼类,隶属于14个目,25个科,73个属。由定居性鱼类、洄游性鱼类及半洄游鱼类组成。由于近年来受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性渔具渔法的使用以及捕捞强度的增加,致使洄游和半洄游鱼类及沿岸带产卵的定居性鱼类资源数量减少,渔获物中梅鲚占绝对优势。沙塘鳢等经济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