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藏日土地区区域地层,大地构造单元和主要演化史等地质背景,较详细地论述了西藏日土地区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特征,讨论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探讨了花岗岩的就位机制,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中酸性侵入岩特征。 区内蛇绿岩是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西延部分,出露有日土、巴尔穷等8个岩体,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由超镁铁质岩、堆积岩、辉长岩岩墙群、火山岩、凝灰岩和硅质岩等岩石单元组成,但受构造作用强烈,原始层序已被破坏,各岩石单元及与围岩之间多呈断层接触。 蛇绿岩中超镁铁质岩以斜辉橄榄岩为主,次为纯橄岩、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堆积岩包括斜辉橄榄岩和层状角闪辉长岩;火山岩有玄武岩、苦橄玄武岩和细碧岩。蛇绿岩中超基性岩属镁质超基性岩,基性岩以富铁质基性岩为主,次为铁质基性岩,火山岩属富铁质基性岩或超基性岩,岩石系列有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但火山岩岩石系列较复杂,有碱性玄武岩系列,钙碱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蛇绿岩中超基性岩→基性岩→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和细碧岩),其∑REE呈升高的趋势,岩浆分异程度逐渐提高,但总体较低,结合其同位素特征,说明其岩浆来源于亏损的上地幔。区内蛇绿岩具:为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消亡的遗迹;与南侧雅鲁藏布江带、东侧昌宁—孟連带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基本相似;其中火山岩以洋脊型玄武岩和洋岛型玄武岩为主,因此其主要形成于中特提斯洋中脊环境。 根据蛇绿岩中:硅质岩中含丰富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放射虫;围岩中产早—中侏罗世孢粉组合,较多的晚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动物化石;细碧质玄武岩的102.5±2.9Ma年龄;“洋内型”剪切带的159.5±1.6Ma年龄;被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沙木罗组不整合覆盖,局部被晚白垩世竟柱山组不整合覆盖;北侧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南侧为晚白垩世—始新世岩浆弧带,综合认为,区内蛇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主要为侏罗纪—早白垩世,是由中特提斯残洋向北、向南俯冲消亡形成,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次构造侵位。 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晚白垩世—始新世岩浆弧带和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沿班—怒带有少量的分布。主要呈岩基、岩株,次呈岩滴、岩瘤产出,共有大小不同的侵入体77个,面积约1078.197km~2,划分为16个单元,归并为拉热拉新超单元,次麦独立单元,日土超单元,沙尔达湖超单元和夏容独立单元。 北部热拉新超单元由布加改单元、昂拉错单元、拿列龙单元、埃永错单元、松模单元等单元组成,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