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城乡用地矛盾突出,国家征地范围过宽,征地成本较低,造成大量的耕地转变成非农建设用地。耕地大量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耕地资源配置决策时,往往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它的非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为此需要加强耕地非市场价值的研究与引导。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比较深刻,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贡献比较大,同时不同地区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居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也将存在差异,但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甚少。通过研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可以明确不同地区城市居民对耕地资源认知程度和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纳入资源配置决策提供相应的实证支撑,进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农民的权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其次对国内外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然后详细阐述了研究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理论基础。再次对耕地资源的功能与特性及其价值构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详细介绍了条件价值法的原理及其在城市居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及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估算公式,最后对城市居民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假设。在实证研究中,首先比较分析了南京市与盐城市样本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生态旅游经历及其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与了解程度;其次依据样本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率及其最大支付意愿,选取合理的还原利率估算出南京市和盐城市城市居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由此比较两地区城市居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大小,并从地区城市居民的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然后考虑到影响样本居民是否愿意为耕地非市场价值提供支付的因素与影响具体支付金额大小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论文首次运用Tobit模型和Double Hurdle模型,包括Probit模型和Truncated模型对样本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异同,据此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城市居民的支付意愿。通过对城市居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仅有20%左右的样本居民对本地区耕地非市场价值很了解,仍有30%左右的样本居民对其没有多少了解,南京市和盐城市样本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率与年平均支付金额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2)从Probit、Tobit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年龄、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了解程度对两地区样本居民是否愿意付费分别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正相关关系;家庭月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对两地区样本居民的支付金额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耕地非市场价值了解程度对其分别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正相关关系。(3)进行耕地资源配置决策时,未考虑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导致了耕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需要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纳入资源配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