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维吾尔语小说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命运之槛》的汉译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cula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较多地关注作品主题思想的传达,重点关注情感性、间接性和形象性,从而让翻译之后的文学形象更加符合原作品的表达,以便最大化还原和保留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正是强调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信息”。在《命运之槛》(维吾尔文)的翻译实践中,笔者主要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重要理论基础进行翻译,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翻译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维吾尔族著名作家依力哈尔江·沙迪克的《命运之槛》(维吾尔文)中的实例进行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在小说翻译应用中,“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对等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对等,即,词汇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文体对等,而功能对等理论又包含了兼顾形式和意义的对等与舍形式而取意义的对等,因此,本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的兼顾形式和意义的对等与舍形式而取意义的对等两个层面进行翻译实践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分析探究在翻译作品中如何有效地提升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探析在词汇、篇章、句法、文体四个方面如何实现兼顾形式和意义的对等与舍形式而取意义的对等翻译,并以达到内容信息与源语对等的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从理论渊源来看,他主要师承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当中汲取养分,由此建构自己的批评体系。在批
该文以静态的描写为主、以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和理论上的推测为辅,深入详细地描述平邑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特点,概括它们的基本规律、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探讨某些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纪念元好问800周年诞辰为契机,元好问研究出现了高潮,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学术界对元好问金亡后诗词作品中的哲理意蕴和生命意象关注较少.金亡后的二十多
鲁迅是一座立体精神雕像.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作家,鲁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这使他在接受外来影响时显示出极强的主体选择性.他与他所受影响的作家建立起的是一种"我"
赵德发立足于他特有的民间立场,对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整个生存状况予以深切关注,塑造了大量极富人文精神色彩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担
该论文以贮存於《说文》(大徐本)正篆之后,并有明确标注的1197个重文与正篆构成的对应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古文字材料,对《说文》重文与正篆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