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作为以总量调控为主的重要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之一,对国家经济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政府较注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较少考虑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不一致,所以在一国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就显得不合理,这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不仅可能会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针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性差异这一问题的存在、度量和成因的分析研究,可以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并以此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分别论述了本文研究分析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有效论,初步判定的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成因分析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回顾了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及其发展历程等相关信息之后,从统一的政策制定和操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角度,再结合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还达不到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初步判断当前我国存在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异。通过以1990年至2012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使用ADF稳定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实证技术,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认为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确存在区域性差异。在货币政策的冲击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产出效应要大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其价格效应却小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的货币政策效应要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存在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异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寻找造成货币政策效应区域性差异的原因。由于在我国统一调控基础货币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获得了比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货币供应。此外,相较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金融体系较完善、企业数量较多且结构较优化、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较高,这些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异。通过研究分析所得的结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当科学定位政府的行为在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当依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的管辖范围,各地区采用有适当差别的货币政策,并充分发挥各地区央行分支机构的作用;其次,逐步完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加速企业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最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结合适当的财政政策等,使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