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以来,中国银行卡市场实现了银行间的互联互通,不同银行卡之间可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且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银行卡消费大国。在我国,中国银联作为唯一的银行卡组织,职能定位不明确,既是银行卡产业的参与主体,同时又充当产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为了维持和巩固在银行卡市场的利润和地位,中国银联不断采取限制竞争的行为。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限制VISA(维萨)、MasterCard(万事达)等境外银行卡组织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另一方面不断打压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兴支付方式的发展,造成商户扣率过高、支付形式创新缓慢、中国银联和消费者及商户的争议频繁发生。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以不同市场结构下银行卡市场绩效以及中国银联和“线上银联”——网联平台的竞争关系为视角,研究中国银联为维持垄断地位采取的垄断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以及第三方支付方式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提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以及对中国银联进行反垄断规制的建议。首先,本文梳理了当前对双边市场和银行卡市场的基本研究,以学术界关注的不同角度分类介绍,为后文的的理论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本文对当前银行卡市场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网联平台成立前后线上支付的运作机制。然后,本文基于目前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别构建完全垄断和兼容性双寡头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模型,推算两种市场结构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均衡价格、消费者剩余、商户剩余以及社会福利;并根据消费者和商户对消费方式的偏好差异,模拟出不同偏好水平下,两种市场结构下的定价水平、消费者剩余、商户剩余及社会福利的数值走向,分析理论状况下两种市场结构市场绩效水平的差异。通过模型推导可以发现,兼容性双寡头市场结构下,银行卡市场具有更低的均衡价格和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商户剩余和社会福利。最后,本文基于中国银联和网联平台的关系对两种市场结构的竞争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以当前中国银行卡市场中现有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和“线上银联”——“网联平台”的竞争关系为基本点,分析中国银联在支付市场表现出的垄断行为和因此造成的支付市场低效率的表现,以及第三方支付方式对当前社会福利的改进。从而得出,当前中国开放清算市场以及第三方支付规模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应该打破银联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网联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方式,对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