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剪切型核酶twister-sister和hatchet的结构以及催化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非编码RNA分子,在细胞内参与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t RNA加工、内含子剪切、蛋白质合成等。根据催化机制不同,核酶可被分为两类:金属依赖型核酶和自剪切型核酶。已有研究表明,自剪切型核酶一般采用广义酸碱催化机制进行位点特异性的自剪切。目前,已发现的自剪切型核酶一共有十类,hammerhead、HDV、VS、hairpin、glm S、twister、pistol、twister-sister、hatchet以及hovlinc。基于自剪切型核酶的催化特性,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人工系统应用于RNA体外转录、体内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编辑等。而自剪切型核酶的三级结构是研究其催化机制以及开发其相关应用的重要基础。本论文通过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分别解析了twister-sister核酶和hatchet核酶的三维空间结构,并对其催化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了拿到全长twister-sister核酶的结构,我们在自剪切位点处引入了脱氧核糖核苷酸d C62(2’-H),通过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最终解析了分辨率为2(?)的全长twister-sister核酶的三维空间结构。通过三级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原本分散在不同结构单元L1和SL4上的高度保守碱基在三维空间结构中可以形成远距离相互作用。在酶切位点处的碱基C62和A63呈现伸展构象,其中,A63通过碱基堆积作用以及氢键相互作用被锚定在结构内部,而C62指向结构外侧,构象相对灵活。此外,我们发现酶切位点附近碱基G5的N1H与酶切位点处磷酸根的非桥接氧原子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此结构特征同样存在于twister核酶。将G5突变为A、U或者C均会严重破坏twister-sister核酶的活性,证明此碱基在其催化反应中十分重要,但基于现有结果,我们尚无法判断其是否直接参与了催化过程。另外,在酶切位点处存在一系列镁离子,这些镁离子参与了酶切位点复杂氢键网络的形成。其中一个镁离子M2的一个配位水与模拟的2’-OH的距离为3(?),此配位水有可能在催化过程中发挥广义碱的作用。twister-sister核酶的三级结构展示了其整体结构特征以及催化口袋结构特征,为研究其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在同期发现的三类新型自剪切型核酶中,hatchet核酶是唯一一类酶切位点位于近5’端的核酶。本文解析了分辨率为2.1(?)的hatchet核酶的3’产物结构,由于其保守序列以及主要的二级结构均位于3’产物,因而此结构可认为代表了全长hatchet核酶的整体结构。hatchet核酶3’产物的整体三级结构由两个近乎平行的长螺旋组成,环区L1与L3之间以及高度保守碱基之间形成了远距离相互作用从而稳定了整体结构。在三级结构中,原本位于近5’端的酶切位点经过折叠后处于整个结构的中心并被高度保守碱基包围。另外,我们发现催化口袋处形成了一个空穴,其大小足够容纳酶切位点处U1与C(-1)之间易断裂的磷酸根以及碱基C(-1),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全长hatchet核酶处于酶切前构象的结构模型,模型中C(-1)以及酶切位点处的磷酸根可以与一系列高度保守碱基形成相互作用。其中,我们发现高度保守碱基G31与C(-1)的2’-OH之间的距离在形成氢键相互作用的范围内,而将G31突变为c7G31后会彻底破坏hatchet核酶的活性,这表明G31可能在催化过程中充当广义碱的角色。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进一步研究了hatchet核酶的催化性质。我们的研究不仅展示了hatchet核酶的整体结构特征以及催化口袋组成,还为进一步获得其全长结构以及明确其催化机制奠定了必要的结构基础。
其他文献
表观基因组是一系列与DNA和蛋白有关的化学修饰,它们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并在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的技术已经允许研究人员对实验样品进行常规的表观基因组表征,然而我们对表观遗传元件功能的理解到目前为止仍显不足。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筛选文库对阐明全基因组范围内的表观遗传元件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RISPR筛选需要构建庞大的sgRNA文库,
北京鸭(Anas platyrhynchos)具有典型的鸟类核型,包括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和鸡相比,北京鸭的性染色体具有较低的分化程度。为了阐明北京鸭和鸡之间、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染色体结构的演化,本研究利用三代测序和多种基因组数据,完成了一只雌性北京鸭的几乎完整的染色体组装。和之前利用二代Illumina测序技术组装的北京鸭基因组相比,新版本的基因组和注释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并鉴定出两类在北
在神经回路的组装过程中,相同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相互排斥产生“自我规避”的现象,而不同神经元的神经突可以彼此识别为“非我”,进而交叉在一起。该过程需要细胞表达大量的识别分子组合,赋予单个神经元独特的识别标签,从而使神经突能够精确地区分自我/非我成分。唐氏综合征细胞黏附分子(Dscam1)和成簇原钙黏蛋白(Pcdh)分别在果蝇和脊椎动物神经元的自我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黑腹果蝇Dscam1基因通过可变剪
在γ-变形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Arc双组分系统在介导细菌从有氧到无氧代谢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该系统通常对于此类细菌的厌氧生长至关重要,但对于有氧生长却可有可无。但在以呼吸多样性闻名于世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中,Arc系统却发挥迥然不同的作用。Arc系统缺失不但影响细菌的有氧生长,而且还严重影响胞外被膜(cell e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负责真核细胞中绝大多数蛋白的降解,参与调控几乎所有细胞功能。其中,26S蛋白酶体自身的调控机制及其亚细胞定位是经常被忽略的重要科学问题。通常人们认为蛋白酶体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细胞中的多种膜结构上也存在蛋白酶体。蛋白酶体膜定位的分子机制、生理意义和调控方式尚不明了。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免疫荧光、胶体金免疫电镜、细胞组分分离、点击化学、基因编
重复序列在各类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并且已被证明在基因组调控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准确地鉴定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一直是生物信息学领域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弥补基于重复序列库方法的缺点,一些基于k-mer计数的工具根据k-mer频次计算重复度得分来从头检测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尽管这些工具的时间、空间复杂度较低且识别表现良好,但它们在重复度计算,重复序列边界区分,对区段重复的检测敏感度等
在哺乳动物卵子发生过程中,活跃的转录和翻译活动为卵母细胞积累了大量的母源m RNA和蛋白,这些母源m RNA的胞质聚腺苷酸化和翻译激活驱动着减数分裂过程的进行。胞质聚腺苷酸化过程由多个蛋白共同调节,主要包括poly(A)聚合酶(PAP:Poly(A)polymerase),剪切和聚腺苷酸化特异性因子(CPSF: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ity fac
神经肽是神经元分泌的细胞间信号分子,在体内充当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或神经激素,并且在生物发育各个阶段对各种生理功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谷氨酰胺RF-酰胺肽(Pyroglutamine RF-amide peptide,QRFP)是RFamide家族中最新发现的成员,并被鉴定为GPR103内源性配体,GPR103通过与异源三聚体G蛋白结合发挥作用。GPR103及其配体广泛表达于大脑和外周组织中,参与调
DNA的精确复制保障了遗传信息的维持和传递,然而,DNA复制过程持续受到来自细胞内外的复制压力,若没有保护性的压力应答机制,则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复制叉翻转是细胞应对复制压力的保护机制之一。在复制叉翻转过程中,正常的三向复制叉结构会被重塑成Holliday junction结构。有趣的是,我们在电镜下观察到翻转复制叉的翻转臂长度可达数千碱基对,表明复制叉
光计算是以光为信息载体并利用光在传播中的变化来实现信息处理的运算体系。由于其超快的处理速度以及极低的能耗和产热,光计算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兴趣。空间光场模拟运算以光束波前的空间分布为信息载体,具有常规电子运算所不具备的并行性。传统的空间光模拟运算大多使用基于傅里叶光学的4f系统,依赖于具有宏观尺寸的透镜、滤波器等元件。而近年来微纳光学与制备工艺的快速发展,使利用波长甚至亚波长尺度下的器件实现空间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