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批评家,曾被《时代杂志》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以外诸多重要的文学奖。桑塔格批评话语最突出的特征是介入性。她的批评视野始终保持对美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在场。理解桑塔格批评话语的关键,不是重复挖掘其批评文本的字面涵义,而是回归批评提出的历史语境,寻找其介入对象和介入缘由,并以介入视阈进行观点重读。从桑塔格批评话语的外部特征看,一是介入对象的复杂,造成其批评话语的“碎片化”,包括观点组成的碎片化和话语形式的碎片化;二是介入视野的广阔和介入对象的分散,造成其批评话语的“广泛性”,但广泛中也存在聚焦,即聚焦于文学批评尤其是美国批评;三是介入话语随介入对象变化而变,造成当介入对象发生变化时,桑塔格的批评观点也会随即变化,呈现出对同一观点的历时性矛盾,此外,在具体批评策略上,为了增强话语感受力,其批评观点有时也会出现共时性矛盾。从桑塔格批评话语的内在观点看,不同介入对象,决定了不同介入方式。一是70年代之前,阐释批评和文化保守主义观念泛滥,桑塔格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观点,并大力提倡大众文化。二是70年代以后,消费主义泛滥造成大众文化走向轻浮,桑塔格随即改变观点,重新反思“形式”,提倡“道德”和“价值”。无论哪个时期,桑塔格都提出了非常精彩的批评话语,但究其根源,仍源于介入对象自身的变化发展。从桑塔格批评话语的价值利弊来看,其积极方面一是在于能够始终保持批评的在场,使其批评充满活力和感染力,二是在于能够始终保持公共知识分子独立性,能站在公众立场发声,这对今天的中国批评启示良多。其不足方面在于为了实现介入,其批评话语有时过于偏激,这也导致了其批评观点的生命力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