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村并点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迁村并点规划的实施导致农民的耕作出行距离或时间即耕作半径发生了变化,这对于农民的耕作出行利益产生了影响。那么如何在迁村并点规划获得集聚效应的同时保障农民耕作出行的利益?研究此问题,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的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分析迁村并点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然后分析了耕作半径五个主要制约因子对耕作半径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接着推演了合理耕作半径的计算步骤,最后运用了重庆市綦江区太公山(万兴)绿色农业休闲园区规划和四川省芦山县思延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规划案例进行实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是耕作半径可以成为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的研究方法之一。二是耕作半径的五个制约因子影响着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首先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地耕作半径呈现增加趋势。其次交通条件越发达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越大。第三机动化率越高耕作半径的距离越远。第四农业机械化率越高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越大。第五农用地布局集约化越高、破碎度越低则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越大。三是耕作半径的五个制约因子可以量化运用。量化运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对耕作半径二维图面表达时进行修正的修正型指标,包括对地形地貌进行衡量的地形位指数和对农业用地布局进行衡量的垦殖指数两个指标;另一类是可以对计算出的耕作半径提供极限参考值的参考型指标,包括对交通条件进行衡量的交通通达度、对出行方式进行衡量的机动化比率和对农业技术与装备进行衡量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三个指标。四是合理耕作半径推演运用主要分为八个步骤。五是运用案例实证证明合理耕作半径的运用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地区,将农村居民点集约在几个中大型农村居民点的做法是不适宜的,需要运用合理耕作半径进行控制。综上所述,运用耕作半径优化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是具有普适性的。但由于本文运用合理耕作半径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实例有限,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耕作半径的计算方法、量化指标、修正过程等方面不断完善合理耕作半径的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