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半径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实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村并点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迁村并点规划的实施导致农民的耕作出行距离或时间即耕作半径发生了变化,这对于农民的耕作出行利益产生了影响。那么如何在迁村并点规划获得集聚效应的同时保障农民耕作出行的利益?研究此问题,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的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分析迁村并点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然后分析了耕作半径五个主要制约因子对耕作半径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接着推演了合理耕作半径的计算步骤,最后运用了重庆市綦江区太公山(万兴)绿色农业休闲园区规划和四川省芦山县思延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规划案例进行实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是耕作半径可以成为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的研究方法之一。二是耕作半径的五个制约因子影响着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首先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地耕作半径呈现增加趋势。其次交通条件越发达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越大。第三机动化率越高耕作半径的距离越远。第四农业机械化率越高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越大。第五农用地布局集约化越高、破碎度越低则耕作半径的辐射范围越大。三是耕作半径的五个制约因子可以量化运用。量化运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对耕作半径二维图面表达时进行修正的修正型指标,包括对地形地貌进行衡量的地形位指数和对农业用地布局进行衡量的垦殖指数两个指标;另一类是可以对计算出的耕作半径提供极限参考值的参考型指标,包括对交通条件进行衡量的交通通达度、对出行方式进行衡量的机动化比率和对农业技术与装备进行衡量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三个指标。四是合理耕作半径推演运用主要分为八个步骤。五是运用案例实证证明合理耕作半径的运用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地区,将农村居民点集约在几个中大型农村居民点的做法是不适宜的,需要运用合理耕作半径进行控制。综上所述,运用耕作半径优化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是具有普适性的。但由于本文运用合理耕作半径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实例有限,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耕作半径的计算方法、量化指标、修正过程等方面不断完善合理耕作半径的优化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展开,各地村庄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休闲农业的开展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邯郸地区历史悠久,以磁山文化为源头,以赵文化为基础发展至抗日时期的红色文化,该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影壁作为一个承载文化与艺术的符号,彰显着自身的
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命题。建筑师设计的是空间的形式,现实中需要满足的却是功能的需求,从形式到功能的预测因此成为设计难点,关于空间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只有在已有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城乡差异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实
本研究参照《建筑学报》1954-1990年刊载的相关文章,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建筑学报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及分类研究。论文以50年代-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两个历史时期为纵轴,横向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一方面,当前城市养老设施存在供需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无障碍设计缺乏、服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费用过高等问题,使得现
由于环境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降低建筑能耗,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备受关注。外墙是建筑围护结构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外墙保温的技术构造研究就倍显重
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空间,它不仅具有交通功能,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在城市新区,以汽车为主导的快速交通
学位
本文隶属于“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1BAJ08B01-01;同时也属于河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地域特点的河南乡土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