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光慈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曾被誉为“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其小说产生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思潮更迭的交替处,是历史转型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创作,而时人对他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不可否认的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期,由于大革命的发生,那些从“五四”一路走来的作家们开始陷入了一种矛盾、迷惘,文坛也开始寂静起来。而恰恰是蒋光慈那“粗暴的呐喊”打破了这种的沉寂,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丝活力,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野与希望。尽管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现象在其小说创作中确实存在,但也正是这种“简单直白”的话语,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应该说,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历史环境变化的需求。但单纯地从蒋光慈小说的文本看,历来对其小说的研究大都是放在政治环境中或用“革命加恋爱”这一模式进行研究,就其小说本身的文本意义来说,其作品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似乎已经成为公论。的确,就小说的创作技巧来说,蒋光慈的文字显得过于朴素而直白,但深究其文字所饱含的意义,又不难发现,蒋光慈将历史事件、人物、精神心理状态都融入其中,其字里行间隐现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知识分子们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迷惘与挣扎。本文就将从他小说的文本意义和历史意义出发,研究其小说主体和审美价值追求的改变。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引言概述了对蒋光慈小说的总体评价及其小说文本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第一章讨论了转型期的尴尬,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转型的矛盾与身份转换的迷惘:分别论述了时代转型与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以及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之中,知识分子是如何完成与工农大众角色的转变;而在身份互换完成后,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身份转型焦虑与困惑。第二章讨论真实的世界与想象的文学: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在蒋光慈小说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而他的这种经历折射到小说文本中,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此外,还将论述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是如何发生思想变化以及怎样将这种精神情绪转化为文本中的“乌托邦”诉求。第三章讨论了历史的要求与读者的需要:分别论述了历史环境的改变与蒋光慈小说的创作;读者对其小说的追捧;作为批评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蒋光慈的小说。三个不同层面的解读,不难看出,蒋光慈的小说的确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简单的公式化、概念化批评确实有失偏颇,他所创作的小说不仅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发展推波助澜,更有着重要的历史、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