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0%,也是导致我国慢性肾衰的主要病因。多项研究认为该疾病呈进展性,15%~40%的患者确诊后经过20~25年后发展成终末期肾病。IgA肾病的预后不仅与肾小球硬化、肾功能损伤、高血压、尿蛋白排泄量有关,还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密切。小管间质细胞的活化、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血管活性物质、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等都能引起肾小管间质改变。在组织学不可逆转之前给予积极干预治疗,可以阻断甚至逆转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是血红素降解起始酶和最为重要的限速酶。HO-1可分解血红素生成胆绿素、CO和游离铁,胆绿素随后被胆绿素还原酶还原成胆红素,而游离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在肾脏病理状态下,HO-1主要分布在肾皮质的近端、远端小管及髓质的集合管上皮细胞内。多项研究证明HO-1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和抗增殖等作用。它对于肾脏来说是一种细胞保护因子,尤其与肾血管和肾小管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HO-1能抑制甚至能逆转肾间质纤维化。关于HO-1抑制甚至逆转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拟检测不同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的IgA肾病患者肾组织、血清和尿沉渣中HO-1的表达,并将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改变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其在IgA肾病疾病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肾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3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35.9±12.0岁),临床上除外继发性肾脏病患者如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肿瘤相关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甲状腺病相关性肾损害等,并除外药物、造影剂及横纹肌溶解等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及间质性肾炎等患者。活检前均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治疗。7例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史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参照2009年IgA肾病牛津分型,将32例患者按照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百分数分为三组:轻度组T0≤25%,中度组T126%~50%,重度组T2>50%。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中HO-1的分布与表达,并进行病理图像分析,计算阳性目标表达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尿沉渣中HO-1的水平。收集临床资料:年龄、血压、血尿酸、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e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所得出的阳性目标表达指数和血、尿中HO-1值分别于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T0、T1、T2组之间的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T2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尿蛋白定量高于T0、T1组(P<0.05),而肾小球滤过率则比T0、T1组降低。2IgA肾病患者HO-1的主要表达部位在在近端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肾小球、肾间质及浸润的炎细胞中未见HO-1阳性染色。3肾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在三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T0组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T1、T2组的表达明显的升高(P<0.05)。T1和T2组之间无明显的区别(P>0.05)。4血清中HO-1的水平在IgA肾病患者中明显的高于正常组(P<0.05)。但T0、T1、T2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5尿沉渣中HO-1在IgA肾病患者中的水平明显的高于正常组(P<0.05)。T0、T1、T2组之间有明显的区别(P<0.05)。6相关分析:肾组织中HO-1阳性目标表达指数与eGFR呈正相关(r=0.383,P<0.05),与血尿酸呈负相关(r=-0.401,P<0.05),也与肾小管萎缩(renaltubular atrophy,RTA)/肾间质纤维化数呈负相关(r=-0.645,P<0.01)。血清中HO-1的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0.426,r=0.430,P<0.05)。尿沉渣中HO-1的水平与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数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1IgA肾病患者HO-1的主要表达部位在在肾皮质的近端肾小管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肾组织中HO-1的表达随着肾间质纤维化和血尿酸的加重而减少。2血清中HO-1的表达随着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与肾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无关。3尿沉渣中HO-1的表达随着肾间质纤维化的加重而增加,可能会作为评估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