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益补充,因具有降低网络损耗,改善电压水平、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DG接入配电网后,使得配电网的拓扑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益补充,因具有降低网络损耗,改善电压水平、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DG接入配电网后,使得配电网的拓扑结构与潮流分布发生改变。作为优化配电网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配电网重构可分为正常运行状态下的网络优化重构和故障情况下的恢复重构。配电网重构通过改变开关状态来改变网络拓扑结构,实现配电网的经济、可靠运行。因此,研究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重构与故障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配电网潮流计算是配电网运行分析的基础,大量DG接入配电网后使得潮流计算更为复杂。针对传统的潮流计算未考虑负荷的电压特性,建立了计及负荷静态电压特性的含DG配电网潮流计算模型。通过对不同运行控制方式下的DG接口类型进行分析,将DG分为PQ、PQ(V)、PI和PV四种节点类型处理。采用基于支路电流和节点电压的前推回代潮流方法对计及静态电压特性的含DG潮流计算模型进行求解。以IEEE33节点系统验证了含DG配电网潮流算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的配电网重构做好准备。建立了计及负荷电压特性的含DG配电网重构模型,以二进制编码的量子遗传算法对重构模型进行求解。改进了量子自适应动态旋转、量子交叉、量子变异等进化操作,同时采用环路矩阵分层编码策略有效地避免了不可行解,使量子遗传算法能够准确、快速搜索到最优解。以IEEE33节点系统和PG&E69节点系统为仿真算例,对不含DG、含单一类型DG和多类型DG的配网重构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算法和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针对故障状态下的配电网,提出了一种含DG孤岛划分策略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性重构算法。将配电网故障恢复分为孤岛划分和孤岛外重构两个子问题求解。建立考虑负荷优先级和等效电气距离的孤岛划分模型,以具有独立支撑能力的DG为中心对失电负荷进行孤岛划分。孤岛外的配电网系统恢复重构过程中考虑线路损耗和开关次数的综合模型,应用改进的量子遗传算法对孤岛外的配电网系统恢复重构模型进行求解,以IEEE33节点系统为算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保证配电系统可靠、经济运行。
其他文献
在移动机器人导航领域,未知环境下的同步定位与地图创建(SLAM)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SLAM问题中,机器人要在自身位置和环境地图信息都未知的前提下,递增地创建导航环境地图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Wir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作为一个新型的非接触供电技术被提出之后,迅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热点。不少学者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电路结构、线圈设计、传输特性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而对系统效率及相关性能有着重大影响的前端高频电源则研究较少。目前系统前端高频电源主要由信号发生
本论文以明渠均匀流和不同流动类型的非均匀流来划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光滑壁面明渠垂向流速分布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对比了均匀流和非均匀流不同的水力特性,得出了
近几十年以来,电力电子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电能治理领域,面向低压配电网的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应用较广,技术也趋成熟。在中高压配电网中,一种基于H桥拓扑的多电平链式结构
本文以非线性弹性地基上四边自由矩形板结构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考虑地基非线性效应时四边自由矩形板的弯曲和稳定问题,以及非线性弹性地基上具有传力杆的间断矩形板的弯曲
运行硅橡胶绝缘子存在憎水性下降或完全丧失的情况,导致其耐污闪电压下降,增加了污闪事故发生的几率,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地安全稳定运行。为此,亟需展开有效地憎水性检测技术研
光伏发电是集开发可再生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重大课题,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论文对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进行研究。建立由光伏阵列
在煤矿开采领域中,综采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开采技术,而刮板输送机是综采设备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刮板输送机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并分析了目前我国刮板输送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轨座作为刮板输送机的重要零部件,存在着工况恶劣、受力情况复杂的问题,因此对轨座进行优化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针对此问题利用拓扑优化的方法,对刮板输送机的轨座进行了优化。拓扑优化方法是结构优化设计的一种形式,是
受能源与环境的影响,分布式发电(DG)的概念被提出。太阳能作为清洁、价廉的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中。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不可控性使其难以充当大电网的有效
电力系统恢复控制是保障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其任务是在大停电发生后安全、快速、经济地恢复供电。随着大电网的互联以及负荷的迅猛增长,电力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局部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