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长、短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远期疗效,并比较长、短节段两种后路固定融合方式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上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两种经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式治疗40例退变性侧凸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固定范围为依据分为两组。A组:经后路减压、长节段(平均5.6±1.5节段)固定融合23例;B组:经后路减压、短节段(平均2.8±0.9节段)固定融合17例;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价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应用Cobb法测量腰椎侧凸角、前凸角;同时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结果以及临床表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4年(2.5~6.5),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耗时的记录结果显示,长节段固定融合组A显著大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B(P<0.05);术前侧凸角分别为(固定融合组A)(27.5±7.2)°和(固定融合组B)(19.5±4.6)°,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固定融合组A)(9.7±4.2)°和(固定融合组B)(11±3.9)°;长节段固定组显著优于短节段固定组(P<0.05);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固定融合组A)(17.8±9.7)°和(固定融合组B)(20.2±10.8)°,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固定融合组A)(31±4.9)°和(固定融合组B)(28±4.4)°,两组无显著差异(P=0.35)。术前ODI评分为(固定融合组A)(71.3±14.3)和(固定融合组B)(64.2±20.7),末次随访分别为(固定融合组A)(48.7±17.1)和(固定融合组B)(46.5±26.1),两组改善无显著差别(P=0.17);术前、随访末期JOA评分为13±3.6、20±4.9(固定融合组A)和15±3.7、22±4.2(固定融合组B),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改善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24)。术前、随访末期VAS评分为8±1.7、3±2.7(固定融合组A)和7±0.4、3±0.8(固定融合组B),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两组改善无显著差别(P=0.21)。结论长、短节段固定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上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长节段固定畸形矫正率高于短节段固定,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增加,所以在选择手术方式时要严谨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合理制定手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