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0~2011年在辽宁省北部的昌图县金家镇、中部的辽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西部的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南部的海城市耿庄镇进行。选用辽宁省内推广的有代表性的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探讨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群体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品质特点及品种类型的选择,旨在为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栽培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有供试品种中有53.6%在辽北的产量最高,且与辽西、辽中之间的差异多数达显著水平;有39.3%在辽西的产量最高,且与辽北、辽中之间的差异多数达极显著水平;只有7.1%在辽中的产量最高;所有品种在辽南的产量均最低,且与其它三个生态区的差异明显。总体上看,辽西的产量最高,辽北次之,辽中第三,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西低3.39%、6.06%和19.92%。其中辽西、辽北、辽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辽南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中出现的最高产量以辽北为最高,辽中次之,辽西第三,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北低4.90%、5.69%和9.10%。结合不同生态区的降水、光照、温度及土壤肥力条件分,辽北的生产潜力最大,辽中次之,辽西地区在降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得到较高产量,辽南地区因光照严重不足而最差。2.辽中的株高最高,辽北次之,辽南第三,辽西最矮,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中矮2.66%、4.70%和14.48%;叶向值则以辽南为最大,辽中次之,辽北第三,辽西最小,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南低2.21%、4.50%和20.71%。生育前期适宜的气象条件是辽北、辽中和辽南形成高大繁茂植株的主要原因。但生育中后期的群体冠层通透性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较大。其中辽西的群体冠层透光性最好,辽北次之,辽中第三,辽南最差。较好的光照条件是辽西和辽北群体冠层透光性均较好的主要外因;而较差的光照条件和偏多的降水是辽中和辽南群体冠层透光性较差的原因之一。辽北、辽中和辽南的穗位下0.5米处透光率分别比辽西低3.38%、6.94%和10.15%。3.灌浆期的群体光合生理特性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光合速率以辽西为最高,辽北次之且与辽西接近,辽中第三,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分别比辽西低1.47%、8.22%和12.58%;辽中、辽北和辽西的叶绿素含量较为相近,但成熟期辽南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辽南的叶面积指数明显大于辽西、辽北和辽中,但成熟期辽南因大幅下降而最低。生育中后期辽北的群体光合有效面积较大、光合有效时间最长,群体光合生理特性较好;辽西的群体光合有效面积虽较小但中后期且光合有效时间较长,群体光合生理特性也较好;辽中因群体的光合有效面积最小且光合有效时间也较短,群体光合生理特性较差;辽南群体光合有效面积虽最大,但光合有效时间缩短明显,群体光合生理特性最差。4.不同生态区籽粒营养成分的差异各异。籽粒蛋白质含量以辽北最高,辽西与辽中居中,辽南最低,后三个生态区辽北低12.66%、13.82%和15.57%;籽粒脂肪含量在各生态区的差异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同,辽西、辽中和辽南分别比辽北低3.45%、10.10%和16.62%;而不同生态区籽粒淀粉含量和籽粒容重的差异均较小。综合比较,辽北的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最高,但籽粒淀粉含量较低且籽粒容重最小;辽中的籽粒淀粉含量最低,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均较低、籽粒容重也较小;辽西的籽粒淀粉含量最高,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均较高且籽粒容重也较大;辽南的籽粒容重最大,籽粒淀粉含量较高,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最低。5.不同生态区晚熟稀植大穗品种的植株高大繁茂且生育期较长,但其在辽北、辽中和辽西的产量并不高于中晚熟耐密植品种,且即使在辽南,晚熟稀植大穗品种也并没有显示出其产量优势。而与晚熟稀植大穗品种相比,中晚熟耐密植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较多且干物质向籽粒转化效率较高,加之其合理的植株形态利于提高群体冠层中下部的通透性,进而提高其适宜密度范围。随着适宜密度范围的提高,其在各生态区的产量也就均有明显提高。可见,中晚熟耐密植品种的穗部性状更协调、经济系数更高、耐密性更强、增密增产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