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首先归纳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内容,提出中国目前总体上处于食品质量安全阶段的观点。然后,从食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治理的角度,运用信息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风险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方面,应用逆向选择理论描述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市场的基本状况,讨论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进而引入政府干预的措施建议。另一方面,总结了当前国际实践经验,包括HACCP、IKB、RBI、追溯系统等。
在上述基础上,文章选择了市场机制结合政府干预的路线展开研究,包括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的传播与控制、食品供应链质量信号的传递、零售商对上游企业的包括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采购价格的复合激励契约设计等食品质量安全治理中的基本问题。首先,从总体上分析描述了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从上游向下游传播放大的机理,通过多重静态博弈模型,论证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需要从源头抓起,从流通环节的末端驱动的观点。再联系实际,透过质量差异化食品市场的伯川德博弈,解释了有质量差异的食品却制定相同价格的现象,进而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存在生产成本差异的竞争性市场上的质量信号传递原理,并推导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分离均衡存在的条件。接着,考虑到食品制造商为改进质量所做的努力是有有风险的,提出了食品零售商的认证制度结合采购价格对制造商质量努力的复合激励契约的概念,通过建立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得到了该复合激励契约设计的最优形式及其需要满足的条件。
然后,以当前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重要问题.质量安全,为背景,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理清了期间贸易状况的概念,提出了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风险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的观点,提出了质量贸易条件的概念。运用风险分析与管理方法,结合农产食品贸易中质量安全小样本检验的基本事实,采用贝叶斯统计分析,定义了质量贸易条件。应用质量风险无差异曲线,建立了用于描述质量贸易条件的两国贸易模型,并综合分析质量贸易条件的提高对贸易双方造成的影响,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国质量检验水平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