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综合症,平时和战时创伤死亡的60%与失血性休克有关。它因大量失血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动脉血灌流量急剧减少,从而造成肝肾功能障碍。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早期大量补充晶体和胶体溶液,及时有效的扩溶治疗对纠正失血性休克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及肝肾功能障碍有重要意义。失血性休克状态时,机体活动受生理、物理、化学等因素影响,使体温调节处于混乱状态,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是抢救休克的基本条件。目前对于溶液的种类、剂量及在不同部位输液在抗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有较多的报道,对于输注液体温度的研究有一些报道,但仅局限于同一动物中单独比较高温溶液或低温溶液对抗休克的影响,而在同一模型中系统比较输注不同温度溶液对失血性休克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通过输注不同温度的溶液,观察平均动脉压、肛温、球结膜微循环变化,以及肝脏、肾脏功能变化特点,以探讨液体复苏时液体温度对抗休克疗效的影响。 研究方法 选择健康新西兰雄兔30只,随机分为4组进行手术插管及制作休克模型,在休克模型稳定30分钟后按相同速度相同液量分别给予低温(10.7±1.6℃)、常温(20.6±1.3℃)及温热(39.5±1.3℃)平衡液和自体血,在麻醉后、休克前、休克及液体复苏1h、2h和4h监测肛温变化;在休克前、休克及液体复苏1h、2h和4h监测平均动脉压、球结膜微循环(血流流速、小血管口径、毛细血管数目)、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肾功能指标(尿量、尿比重、尿素、肌酐、尿酸)变化 研究结果 硕十论文 中文摘要 1.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液体复苏后各实验组平均动脉压均有升高,低温组在 液体复苏Zh和4h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常温组和温热组,但无明显差异。低温组 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液体复苏lh和 4h与休克时平均动脉压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9,P=0.000)。 常温组和温热组在休克后液体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随着输液量的增加平稳 回升,液体复苏lh、Zh和4h三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休克前和休克时平均 动脉压相比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叩均小于0.of)。 肛温的变化:3个实验组输注不同温度溶液后肛温变化不一,液体复苏 lh和Zh温热组肛温明显高于与其他两组o功.023,P司.007卜 2.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各实验组流态随着溶液的输注而逐渐改善。液体复苏lh实验动物血流为 粒缓的低温组有7只门侣)、常温组有1只(l/8)、温热组没有;而血流为粒 流的低温组有1只(l/7)、常温组有6只(6/8)、温热组有7只门/8人 血流 为线粒流的只有温热组有1只门侣)。液体复苏Zh实验动物血流为粒缓的低 温组有7只门用)、常温组没有、温热组有1(1/);血流为粒流的低温组有 1只门侣〕、常温组有6只(6厂)、温热组有2只(2用):血流为线粒流的低 温组没有、常温组1只门/7)、温热组有5只(5/8),。液体复苏4h实验动物 血流各组均没有粒缓;血流为粒流的低温组有2只(2/8)、常温组和温热组各 有1只(1厂门用);血流为线粒流的低温组有6只(6侣〕、常温组有6只(6厂)、 温热组有7只(7/8)。 温热组在液体复苏lh、Zh和4h的血管管径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组,组间相 卜有显著性差异(P-0刀41,P-0刀46,P—0刀50)。 液体复苏 lh和 Zh,低温组血管数目少于其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与休 克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随复苏时间延长常温组和温热组血管数目均呈逐步 增加趋势,其中温热组增加的速度较快。 4 顾士论文 中文摘要 3.肝功能的变化: 3个实验组在输注不同温度溶液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不同的变化,常温 组和温热组在液体复苏l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低温组,液体复苏Zh和4h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高于低温组,其中液体复苏 4h三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 异(P=0.039)。 3个实验组在输注不同温度溶液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有不同的变化,在 液体复苏 lh温热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液体复 苏Zh和4h常温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0,P=0.007)。 液体复苏后低温组总蛋白逐步下降,常温组总蛋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