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是在我校州级课题《小班化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基础之上撰写而成。随着最新课标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出,无论是对课堂组织形式、师生观,课堂观还是学习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历史学科教学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新形势下,我校小班化的教学形式在落实学科素养,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教育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此,对于探索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历史教学的新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纵观国内外小班教学现状,小班化教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我校州级课题《小班化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基础之上撰写而成。随着最新课标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出,无论是对课堂组织形式、师生观,课堂观还是学习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历史学科教学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新形势下,我校小班化的教学形式在落实学科素养,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教育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此,对于探索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历史教学的新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纵观国内外小班教学现状,小班化教学早已起步,且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国内的小班化教学已经走过20余年,但近年来呈现理论陈旧,实践不足,趋于停滞的状态。那么在我校小班化教学的起步阶段,如何立足实践,理论创新,探索一条符合我校教学实情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这对于学校、师生发展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从教改层面也为我州小班化教学的探索提供现实参考。笔者结合一线小班化教学实践与思考,从理论层面论述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并客观分析当前小班化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建构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结合我校的教改实践,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小班化条件下历史教学模式变革探讨。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历史学科基本形成一套包括教学设计为核心,课堂教学环境、课下辅助环境、作业设计为辅助补充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凸显了小班制优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堂观的转变。实践证明,小班化教学若仅仅理解为人数的减少,而学校理念和师生观念不转变的话,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通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在实验中追踪反思与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对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成长都是不二之选。但在研究探索中也发现当前小班化教学的发展已然进入一个瓶颈期,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的不足,这也是本文研究中的困惑和不足之处,而这些都将是推动笔者进一步探究实践的动力。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被开发用于课堂教学。其中历史纪录片以其直观性、真实性、丰富性、通俗性的特点,受到不少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历史纪录片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对教师来说,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新课时突破重难点知识,在巩固环节活化和拓展知识。对学生在知识、方法和态度方面的学习也都有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积累学科研究方法、丰富情感体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百年老校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全面推出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卓越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有意义的“共远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以“361”课堂架构为核心的共远课堂教学模式,并相应地形成了学校共远文化标识系统和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师生团队成长体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1”教学模式建构在“以生为本,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上,同“尊重学生的个性
美育,指的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教育,通俗来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学教育虽然一直被学界重视,但关于美学教育和实际中学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做的并不是很好。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要求被提出以来,美育和各学科实际教学之间的融合与渗透重新成为了广大教师们研究的一个热点,毕竟对于学生来说,美学素养也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同时各个学科中也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已经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信息技术已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教学是将信息化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活跃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曲阜市实验学校为例,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对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乡土历史资源是地方历史知识的载体,它的开发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提供一定的空间给各地乡土历史教学,各种历史教学资源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不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中学历史课程应培养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同时,对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契合新课标的指引下培养人才,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就目前历史学科发展情况来看,核心素养的落实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在各省市间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进度不一致的情况
在当今这个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行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接受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教育。因此,教育教学不仅仅要满足知识文化教学需求,更要满足多元化、实践化的教育模式。研学旅行在这种新的教育需求和理念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往往能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具有自主式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化教育。然而,现有的研学旅行方法多以教师为主体开展,这种方式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弱化了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外发布。引领课程改革中关键的教学改革,新课改体现了时代要求,即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备受关注,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许多历史教师都在关注、研究并且不断实践的课题。新课改实施20年以来,许多学者和历史教师不断致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力求在新形势下探寻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当笔者深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为了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党和国家现在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以及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命题考试的试题设计也需要转变方向。命题考试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具有终结性评价作用的中考和高考试题。本论文探讨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部分学生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越来越漠视,乃至发生极端事件。生命是学生进行一切生活和学习的基础。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促使学生思考生而为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么活着,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自己关于生命价值的构想。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生命教育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研究,指出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