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疼痛是继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在疼痛管理中,区域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镇痛方法。近些年来,超声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现在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无法精确地判断所注射局麻药的位置及其扩散。此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局麻药单次注射后所作用的时间有限,无法满足患者对长时间镇痛的需求。实验目的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递药体系,是通过将罗哌卡因附载到黏附性的PLGA微泡中,实现药物在超声下可显影和缓释的效果,从而达到长时间镇痛的目的。实验方法1.PRMs、APRMs的制备采用水包油包水(水/油/水)溶剂蒸发法来制备APRMs。将PLGA和罗哌卡因加入到二氯甲烷溶剂中充分混匀后,再加入盐酸罗哌卡因,搅拌。随后加入1%聚乙烯醇(PVA)溶液,机械搅拌24小时,得到PRMs。把获得的PRMs离心,漂洗3次,然后放入冷冻干燥机中进行冻干。将0.1g PRMs加入到含有10mg多巴胺的Tris溶液中,并将PH值调至为8.5,搅拌,随后获得APRMs。将得到的APRMs离心清洗,并用过滤膜进一步过滤纯化。2.罗哌卡因、PRMs和APRMs在大鼠急慢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大鼠行右足底切口术后,立即进行右侧坐骨神经阻滞,按照分组分别注入相应的药物,并于术后 4h、12h、1d、2d、3d、4d、5d、6d、7d、9d、11d 分别测量大鼠的痛行为学,包括PWT和PWL。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来模拟慢性痛模型。造模后第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右侧坐骨神经阻滞,按照分组分别注入相应的药物,并于神经阻滞后4h、12h、1d、3d、5d、7d、9d、12d、15d、18d分别测量大鼠的痛行为学,包括PWT和PWL。3.APRMs在超声下显影和黏附作用我们分别在琼脂糖凝胶块和大鼠上验证APRMs的超声显影性。对大鼠坐骨神经周围注射Cy 5.5荧光分子标记的罗哌卡因、PRMs和APRMs后,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检测体内的荧光成像。4.大鼠坐骨神经阻滞后周围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药物对脏器毒性作用的检测对大鼠行坐骨神经阻滞后,于神经阻滞后1d、3d、7d、14d后取注射位点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炎症因子IL-1β、iNOS的表达情况。并对大鼠主要脏器(心、脑、肝、肾、肺)进行HE染色,对注射位点附近的坐骨神经分别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实验结果1.黏附性PLGA罗哌卡因微泡(APRMs)的制备和表征采用水包油包水(水/油/水)溶剂蒸发法制备APRMs后,我们使用FT-IR对罗哌卡因、PRMs和APRMs检测表明,3种药物具有相同的特征峰,且APRMs中存在聚多巴胺的特征峰。SEM所示,PLGA罗哌卡因微泡呈标准的空心球结构。接着我们又采用UV-Vis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量PLGA罗哌卡因微泡的缓释作用,PLGA罗哌卡因微泡持续释放罗哌卡因约14天,最大释放量占总量的96.4%。2.APRMs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作用在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中,行0.25%APRMs坐骨神经阻滞产生了更长效的镇痛效果,持续到了术后第5天。而在SNI模型中,0.25%APRMs坐骨神经阻滞在对机械性痛觉过敏的镇痛作用持续7天以上,对热痛觉过敏的镇痛作用持续了大约12天。超声引导下对不同的大鼠的坐骨神经周围分别注射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PRMs和APRMs,观察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超声显影。对大鼠坐骨神经周围注射Cy 5.5荧光分子标记的罗哌卡因、PRMs和APRMs后,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检测体内的荧光成像。与罗哌卡因组和PRMs组,相比,APRMs组的荧光面积几乎没有变化,证明了 APRMs的黏附性。3.APRMs的安全性评价注射APRMs后,随后5天检查注射部位,伤口愈合正常,未见长时间愈合不良和肌肉萎缩的情况发生。对大鼠行坐骨神经阻滞后,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炎症因子IL-1β、iNOS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大鼠主要脏器(心、脑、肝、肾、肺)的HE染色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注射部位的坐骨神经进行TEM检测,结果表明各组间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APRMs在大鼠坐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实验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黏附性PLGA罗哌卡因微泡(APRMs)递药体系,具有超声下可显影和长效镇痛的特点。聚多巴胺附着在APRMs表面,使其具有较强的组织黏附性。该递药体系为术后疼痛和慢性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且有广泛前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