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_9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作出全新界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现状分析——关联分析——实践应用的逻辑思路展开,主要运用了科学交叉、矛盾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路径上,先从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文化价值缺失、文化建设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缺失等问题;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理论渊源,并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特定领域,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最终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三个维度进行创新以全新的理解,以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全文包括导论、六章与结语共八个部分。
  导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提出问题,认为当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缺失、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初步提出从文化视域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及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创新点等,对本选题核心概念“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予以界定。
  第一章,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借鉴。本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论述,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融合的理论观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的启示,强调要通过文化领导权来实现思想意识领域的整合,最终实现国家领导权。
  第二章,从文化到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本章从经济发展、文化战略、文化政策等维度对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文化环境总体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同时,分析了作为文化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公共文化服务的产生与繁荣,梳理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指出文化繁荣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文化环境;而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因其鲜明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文化环境。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本章对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阐释了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认为两者虽可融合,但不能完全等同,也无法相互取代。
  第四章,多元与开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创新。本章分析了主体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怀素养,建立关怀品质,美化自身形象,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实现自身主体系统的创新与完善。
  第五章,“分众”与“长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创新。本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公共文化服务客体概念,探讨两者的关联;借鉴了传播学中“分众”的概念和互联网经济学中“长尾”的概念,强调要以客体需求为引导,将客体按照多重维度进行划分,尤其要兼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多元需求与小众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
  第六章,政治文化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新。本章重新审视政治文化这一教育内容,还原教育的本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作一种以政治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濡化为主要方式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并提出了依托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
  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改进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选题创新。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目前理论界相关研究还很少;二是方法创新。在思维模式选择与实践路径研究上,采取了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方法,强化了论述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系统获得了新的理解视角和构建模式,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过程的认识;三是理念创新。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之中,并从后者获得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感与手段,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发展。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造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创业是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活动,对于推动高质量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有关区域科技创新
学位
在生态约束趋紧的现实背景下,随着绿色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加深,在强化绿色创新技术效率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研究的同时,绿色创新能力溢出问题也日益受到各界重视。本文以绿色创新效率表征绿色创新水平,基于改进后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此分析中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而以“经济”和“地理”距离的引力模型测度中国
学位
P2P网络借贷面向的客户范围非常广泛、借款门槛低、借款人数多,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流能够到达上千万,甚至上百亿,对于我国整体的资金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资金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P2P网贷行业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然而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弊端,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非常的迅速,配套的法律监管制度难以跟上其企业发展的速度,P2P网贷平台在很长一段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经历了从开始出现到迅速加剧,经济社会即将进入未富先老的局面,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人口老龄化是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国内外学者仍处于争论状态,没有统一定论,针对这一研究现状,论文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从理论模型推导了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实证方面利用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
本文研究了混合数据下的协方差矩阵的估计问题,将经典的隐高斯模型推广到了隐椭球模型上.本文不需要事先假定具体的分布形式,在混合数据服从隐椭球分布的假设下,本文对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这两部分的隐协方差矩阵分别做了估计,而不是估计总体的隐协方差矩阵.具体来说,我们假设离散变量部分由隐变量得到,且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隐变量均服从同一个椭球分布.首先我们结合高维协方差矩阵相合估计的基于阈值的方法与高维协方差矩
学位
线性回归是分析变量间统计关系的常见方法之一.当解释变量维数较高,并且解释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单一的变量选择或稳健估计方法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回归中存在高维解释变量,并且变量间存在组结构的情形,给出了一种结合变量选择和稳健估计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结合GroupLASSO和MM估计,得到了一种对回归参数新的估计——基于GroupLASSO的MM估计(简记为GMM估计),并证明了该估计具有高
学位
关联规则挖掘是从大量事务数据中找出项集之间有意义关系的过程,它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关联规则挖掘除了应用于购物篮分析之外,还在商业决策、基因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关联规则挖掘,尤其是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数据挖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数据挖掘的概念、功能、主要技术以及具体应用。然后对关联规则挖掘进行了深入探讨,介绍关联规则中的基本定义以及
学位
英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的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在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近几年,西方理论界开始广泛讨论和总结马西在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等领域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当然这其间也伴随着不少争论。马西的社会空间批判理论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为中心线索,针对现代主义、本质主义、新自由主义、男性至上主义等流派的空间观进行批判与反思,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女性主义空
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其发展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人民的殷切期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立场,规划了对高等教育的愿景,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心声转化为了对高等教育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引领、指导作用。为
学位
2016年年底,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宣布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实行合署办公,纪委监委合署办公运行机制在全国正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