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作出全新界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现状分析——关联分析——实践应用的逻辑思路展开,主要运用了科学交叉、矛盾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路径上,先从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文化价值缺失、文化建设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缺失等问题;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理论渊源,并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特定领域,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最终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三个维度进行创新以全新的理解,以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全文包括导论、六章与结语共八个部分。
导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提出问题,认为当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缺失、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初步提出从文化视域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及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创新点等,对本选题核心概念“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予以界定。
第一章,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借鉴。本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论述,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融合的理论观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的启示,强调要通过文化领导权来实现思想意识领域的整合,最终实现国家领导权。
第二章,从文化到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本章从经济发展、文化战略、文化政策等维度对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文化环境总体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同时,分析了作为文化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公共文化服务的产生与繁荣,梳理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指出文化繁荣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文化环境;而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因其鲜明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文化环境。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本章对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阐释了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认为两者虽可融合,但不能完全等同,也无法相互取代。
第四章,多元与开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创新。本章分析了主体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怀素养,建立关怀品质,美化自身形象,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实现自身主体系统的创新与完善。
第五章,“分众”与“长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创新。本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公共文化服务客体概念,探讨两者的关联;借鉴了传播学中“分众”的概念和互联网经济学中“长尾”的概念,强调要以客体需求为引导,将客体按照多重维度进行划分,尤其要兼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多元需求与小众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
第六章,政治文化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新。本章重新审视政治文化这一教育内容,还原教育的本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作一种以政治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濡化为主要方式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并提出了依托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
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改进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选题创新。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目前理论界相关研究还很少;二是方法创新。在思维模式选择与实践路径研究上,采取了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方法,强化了论述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系统获得了新的理解视角和构建模式,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过程的认识;三是理念创新。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之中,并从后者获得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感与手段,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现状分析——关联分析——实践应用的逻辑思路展开,主要运用了科学交叉、矛盾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路径上,先从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文化价值缺失、文化建设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缺失等问题;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理论渊源,并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特定领域,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最终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三个维度进行创新以全新的理解,以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全文包括导论、六章与结语共八个部分。
导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提出问题,认为当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缺失、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初步提出从文化视域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及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创新点等,对本选题核心概念“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予以界定。
第一章,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借鉴。本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论述,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融合的理论观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的启示,强调要通过文化领导权来实现思想意识领域的整合,最终实现国家领导权。
第二章,从文化到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本章从经济发展、文化战略、文化政策等维度对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文化环境总体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同时,分析了作为文化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公共文化服务的产生与繁荣,梳理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指出文化繁荣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文化环境;而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因其鲜明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文化环境。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本章对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阐释了以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认为两者虽可融合,但不能完全等同,也无法相互取代。
第四章,多元与开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创新。本章分析了主体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怀素养,建立关怀品质,美化自身形象,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实现自身主体系统的创新与完善。
第五章,“分众”与“长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创新。本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公共文化服务客体概念,探讨两者的关联;借鉴了传播学中“分众”的概念和互联网经济学中“长尾”的概念,强调要以客体需求为引导,将客体按照多重维度进行划分,尤其要兼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多元需求与小众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
第六章,政治文化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新。本章重新审视政治文化这一教育内容,还原教育的本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作一种以政治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濡化为主要方式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并提出了依托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
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改进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选题创新。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目前理论界相关研究还很少;二是方法创新。在思维模式选择与实践路径研究上,采取了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方法,强化了论述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系统获得了新的理解视角和构建模式,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过程的认识;三是理念创新。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之中,并从后者获得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感与手段,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