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约束趋紧的现实背景下,随着绿色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加深,在强化绿色创新技术效率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研究的同时,绿色创新能力溢出问题也日益受到各界重视。本文以绿色创新效率表征绿色创新水平,基于改进后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此分析中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而以“经济”和“地理”距离的引力模型测度中国省际绿色创新联系矩阵,构建绿色创新溢出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绿色创新溢出网络的整体网络特征以及节点中心性进行分析,明确绿色创新要素在中国省际间的流动方向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的分工和定位;采用块模型对相同角色地位的省份进行分类,根据各板块之间的网络密度来明确区域间绿色创新资源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一)中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现逐年升高之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仍有约64%的提升空间。2014年各省绿色创新效率差距较大,区域性差异显著。高值区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四川、重庆等西部省份也表现突出。至2016年,东部高值区进一步增加,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数量变化并不明显。受到广东和重庆两地的辐射带动,湖南、福建的绿色创新效率稳步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基本形成了以广东-浙江为核心的“U”字型发展轴带,表现出绿色创新效率由东部向中部、由沿海向内陆的纵深推进格局。
(二)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创新效率溢出及吸收最活跃的地区为东部地区,绿色创新联系量均值排名前三的省份(浙江、上海、江苏)均位于长三角地区,表明其是我国绿色创新资源流动最活跃的地区,有望成为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受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的制约,西部地区整体处于中国绿色创新联系量的最后梯队。各省(市、自治区) 绿色创新联系量年均变化率与绿色创新效率溢出总量的分布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各地区绿色创新联系总量在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
(三)中国省际绿色创新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绿色创新溢出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但数值上看其网络关联度却不是很高,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对绿色创新资源的吸收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整体溢出与吸收能力不对等,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北京、江苏等发达省份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是主要受益者,对其他省份存在“虹吸效应”;广东在积极吸收其他省份绿色创新资源的同时,也发挥出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省份(如福建)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重庆位于我国西部与中部地区交界处,具有承接中西部绿色创新溢出的中介作用,处于中西部局部网络的相对核心位置,在绿色创新网络中与其他省份通达性较好,但因受东部发达地区高强度控制力以及周边功能相似省份的影响,节点优势被弱化。
(四)基于块模型分类下的中国绿色创新溢出网络板块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阶梯分布的特点。从绿色创新溢出的板块流向来看,Ⅰ区承接了其余三个板块的绿色创新溢出,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属于主受益板块;Ⅱ区是唯一与Ⅰ区发生双向溢出的板块,表明长三角各省绿色创新溢出与吸收形成了良好的双向互动,绿色创新资源逐渐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分化到相邻的福建和安徽,使得这两省获得了对于东南内陆地区绿色创新资源的相对控制权,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来自Ⅳ区省份的绿色创新溢出。相比较而言,Ⅲ区内部省份联系相对松散,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属于“净溢出”板块,无法从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获利。
因此,未来应继续关注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布的异质性,针对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创新战略部署。重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绿色创新交流活跃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将其培育为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绿色创新示范区。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绿色创新能力发达省份积极与邻近省份对接。加大重庆市绿色创新要素投入,提供政策优惠,强化重庆承接中西部绿色创新资源的节点作用,将重庆打造成中西部绿色创新溢出路径的中介点和控制点。对于福建和安徽两省而言,未来可继续强化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绿色创新交流,将其作为连接东部与中南部内陆省份的中介板块,实现绿色创新溢出的高效跨区域流动。
(一)中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现逐年升高之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仍有约64%的提升空间。2014年各省绿色创新效率差距较大,区域性差异显著。高值区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四川、重庆等西部省份也表现突出。至2016年,东部高值区进一步增加,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数量变化并不明显。受到广东和重庆两地的辐射带动,湖南、福建的绿色创新效率稳步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基本形成了以广东-浙江为核心的“U”字型发展轴带,表现出绿色创新效率由东部向中部、由沿海向内陆的纵深推进格局。
(二)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创新效率溢出及吸收最活跃的地区为东部地区,绿色创新联系量均值排名前三的省份(浙江、上海、江苏)均位于长三角地区,表明其是我国绿色创新资源流动最活跃的地区,有望成为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受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的制约,西部地区整体处于中国绿色创新联系量的最后梯队。各省(市、自治区) 绿色创新联系量年均变化率与绿色创新效率溢出总量的分布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各地区绿色创新联系总量在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
(三)中国省际绿色创新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绿色创新溢出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但数值上看其网络关联度却不是很高,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对绿色创新资源的吸收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整体溢出与吸收能力不对等,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北京、江苏等发达省份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是主要受益者,对其他省份存在“虹吸效应”;广东在积极吸收其他省份绿色创新资源的同时,也发挥出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省份(如福建)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重庆位于我国西部与中部地区交界处,具有承接中西部绿色创新溢出的中介作用,处于中西部局部网络的相对核心位置,在绿色创新网络中与其他省份通达性较好,但因受东部发达地区高强度控制力以及周边功能相似省份的影响,节点优势被弱化。
(四)基于块模型分类下的中国绿色创新溢出网络板块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阶梯分布的特点。从绿色创新溢出的板块流向来看,Ⅰ区承接了其余三个板块的绿色创新溢出,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属于主受益板块;Ⅱ区是唯一与Ⅰ区发生双向溢出的板块,表明长三角各省绿色创新溢出与吸收形成了良好的双向互动,绿色创新资源逐渐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分化到相邻的福建和安徽,使得这两省获得了对于东南内陆地区绿色创新资源的相对控制权,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来自Ⅳ区省份的绿色创新溢出。相比较而言,Ⅲ区内部省份联系相对松散,在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属于“净溢出”板块,无法从绿色创新溢出网络中获利。
因此,未来应继续关注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布的异质性,针对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创新战略部署。重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绿色创新交流活跃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将其培育为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绿色创新示范区。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绿色创新能力发达省份积极与邻近省份对接。加大重庆市绿色创新要素投入,提供政策优惠,强化重庆承接中西部绿色创新资源的节点作用,将重庆打造成中西部绿色创新溢出路径的中介点和控制点。对于福建和安徽两省而言,未来可继续强化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绿色创新交流,将其作为连接东部与中南部内陆省份的中介板块,实现绿色创新溢出的高效跨区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