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局部炎症反应、系统炎症反应以及系统炎症反应动态变化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基于炎症反应因素,建立新的指标来评价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方法:纳入2007年1月到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原发结直肠癌患者487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修正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的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MLR)、系统免疫-炎症指标(SII)、预后指数(P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来评价系统炎症反应,评估其术前、术后水平及动态改变。利用 Klintrup-Makinen(KM)分级评估肿瘤局部炎症反应。利用COX模型检验各炎症指标与预后的关联。最后将局部炎症和系统炎症指标相结合建立新的联合指标,检验其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价值。 结果: (1)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43(3.20-105.77)个月,五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8.7%和35.6%。 (2)术前NMLR评分升高是无进展生存的危险因素;术后1月、3月和6月NLR、dNLR、NMLR和SII水平对无进展生存具有稳定的预测价值。术后CAR和SII相对于术前的动态改变亦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3)对于总生存期而言,术前CAR评分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GPS、mGPS、CAR、PI、dNLR、NMLR、SII和PNI在术后1月、3月、6月时保持稳定的预测价值。GPS、CAR和SII在术后1月、3月、6月较术前的动态改变亦可影响总体生存。 (4)KM分级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边缘显著炎症细胞浸润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较轻度浸润者长。 (5)系统炎症-局部炎症反应联合指标KM-NMLR可将患者分为术后疾病进展风险不同的三个组。与KM-NMLR评分为0组相比,评分为1和评分为2的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分别增加了97%(95%CI:1.02-3.83)和167%(95%CI:1.36-5.25)。 结论:局部炎症反应水平、系统炎症反应水平及其术后变化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因子。将局部炎症反应与术前系统炎症反应指标相结合产生的联合指标KM-NMLR可以有效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