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间诊断为ADS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资料完整的55例患者,探讨经后路多节段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DS术后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测量对ADS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临床特点、临床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并评估不同时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龄(60. 55±7. 82)岁(46-79岁),术前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腰痛8例,腰痛伴放射性腿痛54例,其中合并下肢力弱16例,伴间歇性跛行51例,下肢麻木54例,马尾综合症7例,术前腰痛VAS评分7. 06± 1.88分,腿痛VAS评分8. 70±0.81分,腰椎功能JOA评分8. 73±2. 14分;平均Cobb角(30.58。±13.03。)(10°-67。),腰椎前凸角为(26.53。±15.74。)(-10°-60。),骨盆倾斜角为(56. 33°±15.21。)(25。-90。),腰椎失稳度 2.42±089 (0-3),腰椎失衡度1.41±0. 14 (0-3),椎管狭窄度2. 13±0.09 (1-3),顶椎旋转度2. 11±0. 10 (0-3)。平均随访时间为23. 3±12. 7个月(12. 5-39个月)。术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功能评分明显改善,不同时期特点不同:腿痛、下肢麻木一般在早期缓解,腰痛、下肢力弱缓慢而持续且至末次随访仍有19%的患者残留轻度腰痛,极少数患者仍有下肢感觉障碍或力弱。腰椎功能术后四个时期的恢复特点可分为炎症水肿消退期、快速恢复期、稳定恢复期、持续恢复期,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21. 82%、3.63%、3. 63%、1.82%;术后早期并发症高与年龄大、骨量低、术前腰痛>腿痛、融合数量会3个,融合至L5-S1、LL矫正不佳有显著相关性(P<0. 05);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本组优良率为94. 55%,翻修率为5. 45%,腰痛是本组病例翻修的主要症状,感染和临近节段退变是其主要原因,且术后早期疼痛不缓解组翻修率更高;翻修后优良率为66. 67%。[结论]:采用经后路多节段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中重度ADS,可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效果,远期效果也令人满意,术前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明确责任阶段、彻底减压,恰当的选择椎体间融合数量及固定节段对术后临床效果也至关重要。由于退变性腰椎侧凸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解决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提高生活质量。对外观的要求不高,所以畸形并非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手术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重建或维持躯干的平衡,防止畸形的进展。手术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大的临床疗效,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争议,需要以后多中心、大样本进行研究分析,以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