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团是民国时期非常活跃的民间武装形式,但近年来有关它的研究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尤其对像滨州这样范围比较狭窄的地区,关于活动在它领域内的民团着墨者更是很少。民团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民间武装组织,具有合法性、地方性、自主性等特点。滨州地区在民国时期是民团活动典型、活跃的地区,其类型包括国民政府组织的民团和民间组织的民团。在国民政府组织的民团武装中除了民国政府倡导组织的民团武装之外,还有地方实力派和乡村建设派建立的武装形式。民间组织的民团武装主要包括正统的民间武装和会道门武装中民团性质的武装。滨州民团共经历了发端、发展、高潮和尾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民团的兴起都有自己明确的目的性,是当时社会矛盾交织融合的产物,从而导致了每个时期民团的领导力量、组织结构、经费来源都不尽相同,也导致了民团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职能也不尽相同。滨州民团的发展过程是民国政治发展的晴雨表。每个阶段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民团组织应运而生。有些民团组织是在政府的倡导和默许之下成立的,有的则是在政府的直接组织之下而成立的,所以民团是政府控制农村社会的辅助武装。民国初年,由于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控制的软弱性,民间自办民团的现象非常普遍。但随着国民政府对地方控制的日渐加强,政府对民间民团的控制也逐渐加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民间民团逐渐被政府所控制的民团所代替。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滨州民团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是滨州民团高潮阶段开始的标志。各式各样的杂色武装都打起了国民政府民团武装的旗帜。但由于国民政府对滨州民团武装实行了错误的指导政策,使这股民间力量在抗战后期分化严重,很多民团武装成为了日伪政权的御用工具,也有一部分民团成为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组成部分。本文共分为四部分,是逐层展开的关系。首先在文章开始点明了本文选题的意义、有关民团的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目的。在此基础之上,第一部分列举出滨州民团的起源以及基本类型,然后第二部分中通过领导阶层、骨干力量、经费来源等几个方面逐步分析了滨州民团的组织结构情况,并进而说明了滨州民团的社会职能。第三部分根据滨州民团和民国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滨州民团和滨州政治、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