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5月9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改变股票市场历史运行格局的重大事件,倍受市场各方的关注。股权分置改革已历时2年多,它使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逐步同国际接轨,根本上改变了非流通股的流通估值体系,那么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究竟有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没有提升自身的价值,有没有改善经营业绩是本研究的主旨。本文采用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方法,对第一、二批改革试点企业经营绩效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前两批试点企业总体经营业绩不俗,改革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上市公司总体平均;企业销售净利率有所下降,而同期上市公司总体平均却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通过对样本公司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率三个绩效指标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本文认为统计上并不支持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经营业绩提升的预期。本文依靠现代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共研究了四个部分的问题:首先以分析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结构形成的原因为切入点,分析它的弊端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再次是本文的实证部分即以第一、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为样本,选取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三个财务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改革前后试点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本文通过数据比较分析认为企业绩效的提高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集合,而到目前为止,仅仅改变了非流通股不能在证券市场上不能流通的预期,对提升企业绩效效果甚微。最后本文认为当前股权分置改革的力度不够并提出了进一步进行实质性变革的政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