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投资者饱受深幅折价的困扰。“封转开”作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解决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途径,曾经被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者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监管层和学者们广泛讨论过,然而一直没有成为现实。2006年11月起,我国的封闭式基金陆续到期。投资者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2006年7月14日,基金兴业,即我国第一只到期的封闭式基金的转型方案获得持有人大会的高票通过,从而拉开了我国“封转开”的序幕。到2008年6月30日为止,共有23只封闭式基金到期,并全部选择了“封转开”。“封转开”并不是封闭式基金到期后的唯一出路,它的实现是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层三方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封转开”,长期饱受折价困扰的投资者消除了所持有的基金资产的折价问题,并获得了短期收益;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合理的转型方案避免了转型后大规模赎回的发生,增加了管理费收入和市场份额;而基金到期后能够平稳过渡也是监管层所乐见的。于是,在2006年开始的空前高涨的证券市场行情下,“封转开”得以顺利实施。然而,通过“封转开”,在解决了折价问题的同时,本来就已停滞不前的封闭式基金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规模上和数量上的倒退。这一趋势为证券市场埋下了隐患。本文比较了转型后的封闭式基金与同期的未转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发现转型为开放式基金后,基金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并采取保守的、紧跟大盘波动的投资策略。在证券市场进入下跌行情时,开放式基金可能会推波助澜,而不能像封闭式基金那样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此,“封转开”虽然解决了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问题,但对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任由封闭式基金逐渐消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应当得到支持。同时应加强封闭式基金的信息披露,加强持有人对基金事务的监督,并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这才是解决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从而引导包括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内的我国基金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