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淡水湿地萎缩、黄河口黄河河道断流次数增加、植被生态功能退化、物种多样性衰减、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等,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自2002年7月起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实施淡水恢复工程以来,于每年6月上旬在黄河丰水期向湿地恢复区引入黄河水,为阐明淡水水源恢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养分和植被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四个试验区样地,即未进行人工恢复的退化湿地(Ⅰ),恢复3年湿地(Ⅱ),恢复5年湿地(Ⅲ),恢复7年湿地(Ⅳ),使用pH计、电导法、重铬酸钾容量法-消煮法、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2mol/LKCl浸提-靛酚蓝比色法、酚二磺酸比色法、硫酸-高氯酸消煮法、0.05mol/LNaHCO3法分别测定土壤的pH值、盐分、有机碳、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淡水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物种数持续增多,在恢复7a区出现了典型恢复群落:水蓼、香蒲,并且淡水恢复有助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内芦苇植株的生长,植株高度由恢复前的45cm到恢复7a区的99.25cm;(2)随着恢复年限的递增土壤电导率值逐渐下降,差异显著(p<0.01),在0-20cm土层变化趋势为:8.975ds/m→0.935ds/m→0.696ds/m→0.327ds/m,在20-40cm土层为:4.688ds/m→1.144ds/m→1.027ds/m→0.364ds/m;在恢复样地垂直分布上也体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20-40cm土壤电导率值高于0-20cm土壤电导率值,未恢复区则相反;各样地土壤pH值在8.222到8.477之间,平均值为8.353,为碱性土壤,变动幅度不大,随恢复时间的递增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3)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呈现出随恢复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显著(p <0.01),恢复7a区与未恢复区相比,增幅达到120%;2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各恢复区土壤全氮含量略低于未恢复区;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趋于一致:0-20cm高于20-40cm,但在未恢复区上、下层全氮含量较为接近,无明显差异(p>0.05);在样地各层,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氨态氮含量;(4)在各样地0-20cm土层,土壤碳氮比值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由恢复前的7.704→恢复3a的6.776→恢复5a的6.179→恢复7a的5.037,20-40cm土层碳氮比值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由恢复前的6.503→恢复3a的5.869→恢复5a的4.982,之后略有上升到恢复7a的6.156,均低于25;(5)恢复区总磷含量略高于未恢复区,各样地土壤全磷含量的水平特征体现为:0-20cm土层全磷含量呈现出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先略有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在20-40cm土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在垂直分布上,各试验区上下两层仍没有明显的规律,并且含量相差幅度不大;(6)各样地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恢复时间呈现出先保持一致后逐渐增加的趋势,20-40cm没有明显的趋势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未恢复区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20-40m土层,各恢复区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高于20-40cm土层,并且差异幅度越来越大;(7)全氮与有机碳相关关系密切,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7,p<0.01),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均与pH成极显著负相关(r=-0.564,-0.574;p<0.01),土壤NH4+-N与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r=-0.550,-0.522;p<0.05),氨态氮与硝态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226,p<0.01);湿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有机碳达到显著正相关(r=0.747,p<0.05),与全氮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0.895,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