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通过收集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医案,对该病的证候表现、病机证素特点、治法用药等进行系统探讨,力求全面归纳、总结名老中医临床辨治胃脘痛的经验,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及临床胃脘痛疗效提高作一定探索。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名中医的胃脘痛医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治疗建立数据库,并将医案的证候表现、病机证素、治法、中药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统一,将规范化处理过的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将从频数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胃脘痛的证候分布、病机证素特点、治法、用药规律四大方面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归纳名中医对于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结果:1.证候:(1)频数统计分析得出,症状共140种,累计频次共1718次,其中频率大于等于10%的症状、体征依次为:胃脘胀痛、嗳气、纳差、泛酸、胃脘胀满闷、胃脘隐痛、口干、寐差、倦怠乏力、大便干结、便溏、食后尤甚、口苦、纳呆、恶心欲吐、有灼热感、两胁胀痛。舌象44种,出现频次508次;脉象40种,累计频次255次,其中频率大于10%的舌象依次为:舌红、苔薄白、苔薄黄、舌淡、舌淡红、舌暗红、苔黄腻;脉象出现频率大于10%的一共有三种,分别为脉弦细、脉细、脉弦滑。(2)关联规则分析,对140种症状提取出34项项集,其中胃脘胀痛与泛酸、嗳气、纳差的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同时胃脘胀满闷与胃脘胀痛的置信度及支持度也较高。2.病机要素:(1)频数分析得出,包括8种病位证素及17种病性要素,病位要素频率大于50%的依次为胃、脾,其次为肝,频率大于40%。而在病性证素方面,排序依次为气滞、气虚、热、湿,频率均大于20%,其次为血瘀、阴虚、阳虚,频率均达10%以上。(2)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0项项集,胃与脾、肝、气滞的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说明了胃脘痛的病机中常常出现胃、脾、肝、气滞,这与胃脘痛的发病机理相一致。3.治法:频数分析,共得出38种治法,共计805频次,其中和胃、健脾、疏肝的频率均大于30%,同时行气、清热、益气、化湿、止痛的频率也在20%以上。4.用药:(1)频数分析得出,涉及药物217种,使用频次达3002次,平均每个医案的处方用药约为13.83味,频率超过30%的药物依次为白术、半夏、白芍、茯苓、甘草、陈皮、柴胡、黄连、延胡索、枳壳。药物按照功效归类的主要归于补虚类、理气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这五大类药物中共含有124味药物,占总药味的57.1%。常用药物的性味以温、平性以及、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二经。(2)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党参与白术、柴胡与白芍、白术与茯苓、半夏与茯苓之间的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为常用药对。(3)聚类分析,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得出五个聚类用药组合。结论:名中医在胃脘痛的病机上认识,多认为胃为主要病位,与脾、肝关系密切,气滞、气虚、热、湿为病理核心变化。在治法及用药上,多以和胃、健脾、疏肝为主,兼以行气、清热、化湿等手段。可以看出名中医在治疗胃脘痛存在一定的共识,因此使用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可以客观归纳名中医的治疗经验,对传承名中医思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