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和NO排放特征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和N2O等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农林复合系统已被IPCC列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但有关土壤CO2和N2O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地及农田生态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CO2和N2O排放的研究不多。本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以豆科紫穗槐和禾木科香根草绿篱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绿篱刈割枝叶管理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全生育期土壤CO2和N2O排放特征,分析评价了影响排放的主要因子,并初步估算了绿篱复合种植、作物单作及绿篱单作各系统的碳平衡,旨在进一步认识等高绿篱一农业复合系统生态环境效应,为合理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2和N2O生成量、编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经过为期1年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绿篱复合系统及作物、绿篱单作系统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排放量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3.77~213.88 mg m-2h-1,排放总量介于3417.59~6435.91kgC hm-2 a-1之间;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3.84~92.11μgm-2h-1,排放总量介于0.49~1.33 kgN hm-2 a-1之间。
   (2)绿篱刈割枝叶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CO2和N2O排放。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绿篱复合系统土壤CO2排放通量大小顺序均为:枝叶翻施还田>表施还田>移出小区,且紫穗槐复合系统的排放量高于香根草复合系统。冬小麦生育期,绿篱枝叶表施还田方式下的土壤N2O排放通量大于翻施还田;夏玉米生育期,枝叶翻施还田的排放通量要高于表施还田。农田转变为紫穗槐林地和香根草草地也显著增加了土壤CO2和N2O排放。
   (3)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地季节性差异。冬小麦生育期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夏玉米生育期土壤CO2和N2O排放则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
   (4)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有机碳、MBC均值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同一处理不同观测时期的CO2排放通量与对应的MBC之间的相关性较低。绿篱复合系统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全氮和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NH4+-N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碳、C/N比及MBN的相关性较低;绿篱单作系统土壤无机氮与N2O排放通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5)土壤CO2和N2O排放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冬小麦生育期,土壤CO2排放主要受小麦生长的影响,夏玉米生育期则受玉米和绿篱生长的共同作用。土壤N2O排放通量与作物生物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同时绿篱种类显著影响了土壤N2O的排放。
   (6)绿篱复合系统及作物、绿篱单作系统表层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N2O排放通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7)生态系统碳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各系统碳汇源的强度范围介于-493.28~2380.23 kg C hm-2之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NPP/Rs范围分别为0.70~2.40和0.85~2.83。作物单作系统表现为大气CO2的“源”。绿篱进入农田改变了系统碳的“汇源”特征。香根草复合系统在冬小麦生育期为大气碳的“源”,夏玉米生育期则表现为大气碳的“汇”;紫穗槐复合系统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均为大气碳的“汇”,且其汇的强度大于香根草复合系统。农田转变为绿篱样地后有利于大气碳的固定,且香根草单作系统的碳汇强度大于紫穗槐单作系统。
其他文献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脑变性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AD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增加是AD的中枢病因性过程,凝聚态Aβ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作用。AD患者早期海马及内嗅区就可出现大量Aβ胞外聚集,加剧神经纤维缠结,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是AD形成
党参是传统道地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将其与其他药材合理配伍开发成保健类口服液制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党参多糖作为党参中的主要功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在党参口服液制备过程中,发现传统的高压灭菌生产工艺会导致党参口服液中的多糖含量有大幅下降,该下降是否伴随着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的改变关系到口服液产品的品质以及功效的发挥,因此研究高压灭菌工艺对党参口服液中多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简称EC)是发酵制品中的一种伴随产物,已被证实具有致癌性,由EC引起的发酵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对我国黄酒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广东客家黄酒中EC含量现状进行了调查;系统研究了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生成机制;采用碱浸硅藻土去除黄酒中的EC,并研究了其对风味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学位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多分布于水生环境,也见于各种临床标本。随着抗生素大量和长期的使用,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对多类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防控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开发新的木糖氧化无色杆菌防控方法是刻不容缓的。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的病毒,能专一高效地裂解宿主菌,具有增殖快、无残留和安全有效等特点,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研发前景广阔,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可能进一步应用到食品科学领域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本研
如何有效地利用多酚与食品中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构建具有功能性的新型食品配料用于提高其对人体健康的利用价值是目前食品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姜黄素是一种典型的具有高生物活性,低水溶性与低生物利用度特点的活性小分子,由于其具有许多优良的生物活性,例如抗癌,抗氧化,抗炎以及治愈伤口等等,受到医药健康领域的青睐。姜黄素在食品领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姜黄素单体功能性的研究与姜黄素复合物的配方或制备工艺的探索,对
学位
本研究以金萱茶鲜叶为乌龙茶加工原料,首先建立了乌龙茶样品中茚虫威、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毒死蜱农药残留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进而以乌龙茶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工序、紫外照射、微波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及其联合应用对乌龙茶样品中6种农药残留的影响,初步鉴定了晾青叶中茚虫威、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氰戊菊酯和毒死蜱的紫外照射降解产物。主要研究
学位
本论文以新鲜哈密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超临界CO2技术(SCCO2)处理前后及贮藏期内,哈密瓜汁的色度、浊度、褐变度等指标变化趋势,并分析了相关数据的动力学;同时采用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SPMEIGCIMS),对SCCO2处理前后哈密瓜汁中的脂肪酸、香气成分、糖及有机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研究了SCCO2处理前后的变化规律。对SCCO2
学位
枇杷为我国南方特产水果,果实柔软多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枇杷果实成熟于高温多雨的初夏时节,采后在常温条件下不耐贮藏和运输,极易变质腐烂而失去商品价值。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果实腐烂的发生,但同时会出现果皮和果肉粘连,果肉由柔软多汁变为质地生硬、粗糙少汁的木质化败坏症状,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从而缩短果实的贮藏期。因此,研究枇杷果实采后木质化败坏的机理及其控制技术,已成为解决枇杷
学位
离子束与传统的辐射诱变因素(x射线,γ射线)相比,它除了具有能量沉积作用外,还具有质量沉积、动量传递以及电荷交换作用,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应。Li离子束不仅具有普通离子束所具有的特点,还可以与生物体内的氢元素发生H(7Li,Be)n内靶核反应,从而有望获得显著的诱变生物效应。本研究利用pUC18质粒DNA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剂量的Li离子束对离体DNA的氢键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利用两个小麦品种(ZY
学位
长期耕作对土壤质量和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关注。土壤微生物通过残留物分解、营养元素循环及与其它有机体结合等方式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腐殖物质对土壤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土壤微生物的高度丰富性和多样性,研究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极具挑战性。此外,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至今没有定论。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影响也一直备受争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全球范围内遇到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