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主要是指区别于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由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即包括了经行政部门正式批准、具有镇建制的建制镇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及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小城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与枢纽。进入21世纪后,中国将经历一个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而随着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正朝着高速城镇化的时期迈进。重庆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特大城市,城镇体系当中缺乏大中型城市的带动,因而应当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土地是人类各项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在小城镇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小城镇户籍改革的深入,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户籍障碍逐渐得以消除,而使土地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强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管理,建立健全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体制,有助于妥善解决好“吃饭”与“建设”这一愈演愈烈的矛盾,更有利于实现小城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选取重庆市三大经济圈中有代表性的20个小城镇作为研究样区,采用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等定量分析方法与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土地科学与政治经济学、系统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技术路线,对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现状、优化配置、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建设用地供给模式以及小城镇用地制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小城镇土地资源的政策与措施。全文由九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小城镇土地利用研究综述。首先对城镇土地利用理论进行评述。我国现代城镇土地利用虽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镇土地利用理论研究工作尚处于理论介绍和个案研究的起步阶段,这种理论研究的落后已严重损害了我国城镇土地利用实践的健康与快速发展。因此本章主要对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进行较全面的评析,为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思路奠定基础。然后对国内外城镇土地利用体制和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为研究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为序言,简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科学与现实意义、研究样区、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及其小城镇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比较系统和全面评价了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标。其评价思路为:根据影响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各因子及其重要程度的不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在对原始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按照指标权重,将各指标值加权求和,得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指数,按综合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各评价单元进行排序,定量地确定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从而找出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规模、效益特征及布局特点,根据小城镇土地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是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指出了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配置任务和要点。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必须坚持耕地保护、整体性、继承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在全面认识小城镇土地资源现状构成、质量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前提下,从分析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人手,合理组织土地生产力分配与布局,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规范人类活动行为、协调土地生产关系,以保持人地系统的协调、持续运行,提高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获取土地利用的最佳生态经济效益。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小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和增强土地系统功能,促使系统结构最优、抵抗力最强和系统总产出最大。根据以上原则和任务,提出了重庆市小城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类型模型,包括工业型、旅游型、资源型、商贸型,小城镇农地配置模型,包括耕地保护型、山区生态农业设计型等,为发展地方经济、培育特色小城镇提供模型支持。 第五部分为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管理研究。本研究力图通过对重庆市研究样区小城镇用地指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建设用地指标的相关因素及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在供给引导需求的原则下创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实施小城镇建设用地计划控制,引导小城镇建设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