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本化和以房地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格局,中国特有的土地财政现象相应而生。所谓土地财政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围绕土地而进行。土地出让收益的规模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在步入21世纪以后也越来越强,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土地财政现象利弊兼具,就其正面效应来说,表现为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等。就其负面效应来说,表现为农民既失地又失业,房地产市场趋向泡沫化和潜藏的金融危机风险,土地资源存在浪费和利用的代际不公平等。 因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差异性较大,本文选择中部欠发达地区之一—山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财政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土地产权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实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山西省土地财政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客观地总结土地财政对山西省发展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并用模型加以定量分析。 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并结合山西省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具有本省特色的建议,以期为其他省份有效解决土地财政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