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移动通讯终端得到普及的时代,即时通讯软件的开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群组聊天让多人能够使用网络实时的传递文字消息、文件、语音与视频交流,有效增进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然而作为现实社会空间的延伸,网络群组已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群主作为这种社会组织的建立者,对群组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而群组也成为犯罪行为新的衍生空间,一旦通讯群组中的成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尽到监督管理义务的群主就可能成为共犯。在群主构成共犯的这类案件中,对于认定群主是否构成犯罪、在群主单纯不作为的情况下能否构成共犯、以及群主成立共犯后责任分配等问题,是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的关键。本文拟从个案入手,以秦某、王某传播淫秽物品罪一案为例,对案件中具有代表性的争议点进行分析,通过比对不同观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群主构成不作为共犯的案件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为实务部门深入认识与依法认定该类案件提供思路。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件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案的基本案情,本案中秦某的行为可以作为群主构成不作为共犯的典型,但在实务中各地认定群主构成共犯的标准还不统一,对群主构成不作为共犯的主犯从犯认定标准也不统一,各地的量刑标准不一。从而本文根据这一代表性案件,厘清其中存在的分歧意见和争议焦点。分歧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秦某成立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还是从犯、秦某若不是共犯而是成立单独犯罪应承担的罪责、秦某不成立犯罪的意见。根据分歧意见归纳争议焦点如下:1.不纯正不作为能否构成共犯?2.群主以不作为构成共犯,其在犯罪中的作用是什么?3.群主的作为义务究竟是什么?何以能成立不作为?4.群主即使履行义务也是在“明知”违法信息发布后,怎么消除影响?第二部分是相关问题的学理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根据案件涉及的争议问题,结合学界各学说进行理论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找到能支撑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分为四个部分:(一)不作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根据刑法学界现有的各学说,列举出不作为构成共犯的三个条件,前提条件是存在作为义务;客观条件是实施了不作为行为;主观条件是不作为者和实行人存在意思联络。(二)不作为共同犯罪中共犯作用的认定。该部分主要是为了界定群主同样是不作为,为何有的群主构成主犯,有的构成不作为帮助犯。在判断群主的刑事责任时,不仅要看其客观行为,还要关注其主观状态以及对犯罪结果的影响力等等方面,只有全面把握才能做到对不作为犯的准确定罪。(三)群主作为义务之来源与内容。不作为犯成立的前提是作为义务的存在,作为义务根据的理论有义务一元论和义务二分说,本文根据分析最终选择义务一元论作为该部分的理论基础。并根据此基础探究群主责任的作为义务内容,以及规定群主作为义务的目的。(四)群主履行义务消除违法行为影响的可能性。首先,界定在刑法意义上“影响”的含义,即群主的管理行为是为了阻止非法信息不良影响的扩大化,而不是完全消除影响。在群组管理中存在两种管理方式,一是事前管理,二是事后管理。事后管理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违法信息的不良影响,但只要群主尽力控制将这种不良影响,将其降低,就足以排除群主的刑事责任。最后我列举了五种群主可以做到的履行义务方式,以便判定群主能免责的作为义务履行程度。第三部分是本案的分析与结论。该部分主要是针对分歧意见中的各种意见作出回应,本文选取的案例中秦某的行为具有代表性,以秦某的行为作为该类犯罪的典型进行分析,从秦某的主观方面、客观行为结合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参与程度等来判断秦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秦某的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成立不作为帮助犯,因为秦某负有作为义务,客观上也实施了不作为行为,主观上至少存在放任的故意;结合秦某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犯罪的实际参与程度以及对犯罪危害结果的原因力来看,秦某只能构成不作为帮助犯;既然判断出秦某构成不作为帮助犯,那么对秦某的处罚就需要一定的标准,现行的“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不适用于这类案件,会造成司法判决的不公正,因此在此引用了其他学者提出的“双重从轻处罚”原则。第四部分是本案的研究启示。根据对本案的研究,在实务中通讯群组犯罪的案件数量与日俱增,在处理这类案件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应当严格群主以不作为构成共犯的入罪标准;2.划清群主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