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曲韵考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南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成熟戏剧形式,在古代又被称为"戏文"、"南曲戏文"、"永嘉杂剧"、"南词"等等。它诞生于宋代,至元代与北曲杂剧并驾齐驱。然而,音韵学界对于南戏曲韵的研究却落后于北曲,这与南戏的历史地位不甚相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穷尽考察所能见到的全部宋元南戏曲文,运用一系列音韵学、文献学、戏曲学的方法对南戏曲韵进行研究,紬绎其用韵规律,归纳其韵部系统,讨论其特殊用韵,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方言资料,尤其是结合戏曲音韵的特殊性,为南戏曲韵明确语音性质,考求特殊用韵中蕴含的历史方言语音。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明确"宋元南戏"内涵、外延的界定,阐明宋元南戏对于曲韵学的研究价值,分析当前南戏、南曲用韵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选择版本并设计研究方法。  第一章"斠律篇"考察南戏曲调的韵例。"曲"是合乐而歌的韵文,其文其乐皆相互呼应,旋律的起止往往对应用韵的起止。因此,结合宋元词曲声乐格律文献和当代曲学家关于曲调格律的论述,从南戏曲调自身出发,归纳曲调音乐与押韵节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从中考求出明确一致的韵位规律,藉以判断每支曲子何处当韵何处非韵。本章共总结南戏韵位规律8条,全文韵脚字的判断皆赖此为功,本章是本文全部工作的基础。  第二章"鉴古篇"是以第一章所订韵位规律为本,确定南戏全部曲文之韵脚字,丝牵绳引,系联归纳,划分韵部。共得南戏曲韵十四部,与宋代通语十八部相比,有如下变化:1.宋代通语之歌戈部与家车部,在南戏曲韵合并为歌麻部;2.宋代通语鱼模部在南戏曲韵中虽仍独立成部,但其内部已有分化,部分字(本文称为"居鱼类")两属于支微、鱼模二部;3.宋代通语皆来部中原中古灰韵、泰韵合口字,在南戏中已不属于皆来部,全部转入支微部;4.中古咸山摄、深臻曾梗摄阳声韵在南戏曲韵中混并严重,并为寒廉、庚侵两部。  第三、四两章为"审音篇",首先根据文献资料、古今通语,对南戏曲韵十四部系统之性质作出判断,认为南戏曲韵十四部是以宋元时代南方系官话为基础的戏曲音韵系统。他的主体是通语,但是有明显的南方方言,特别是吴方言的特点。  南戏用韵实际当中的各种特殊押韵也反映了南戏曲韵受吴方言的影响至深。南戏种种特殊押韵之中,除曲韵宽泛的原因所致以外,绝大部分特韵类型都能够在吴方言语音中找到对应。要而言之,南戏曲韵能为我们提供如下吴方言历史语音特征:1.深臻梗曾咸山摄字鼻音韵尾弱化或脱落;2.中古鱼虞韵字舌尖元音化;3.皆来、萧豪、尤侯等部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4.果假遇三摄韵母元音高化。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南戏曲韵是一个通语为主杂糅许多方音成分的艺术语言音系。这个韵部系统源于生活语音,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语音,戏曲艺术的特殊要求,造就了"曲韵"这种复杂的人工音系。
其他文献
人民日报社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遵循“公开招考也许不能保证选拔到最好的人才,但可以避免平庸”的信念,顶住各种人情压力和质疑,不断完善和规范招考的方式
学位
刘禹锡一生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研读佛典,精通义理,结交禅僧;他的人生观、哲学观、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都与禅宗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专门论述禅宗与刘禹锡关系的论著却比较
潘之恒是明代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评论家,他的戏曲评论已引起广泛的注意.但潘之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多年来,学界对此缺乏应有的研究,本着"知人论世"的宗旨,文章较为详细地考察
目的:建立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及水源水中氯苯系化合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顶空气相色谱,中等极性毛细柱(DB225,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的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作为左派报人的金庸开始投身于武侠小说的写作。一方面这些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展现了金庸高超的文学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些小说也于有意无意中透露出金庸本
从政策的高度、趋势的发展上去把握方向、梳理脉络,选取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报道题材,抱着“建设心态”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从中找寻对政府当前工作有指导性、建设性的答案,集
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东西方文学宝库中的两座高峰,端木蕻良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坛上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我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发现端木蕻良受到
深受儒学思想濡染的土人,身处乱世之际,出于愤激,往往表现为两种心态,一为狂,一为狷,而魏晋时期的嵇康与陶潜正是这两种心态的典型,其人格模式和价值取向在中国古代士人中极
Currently, little work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mediators and tools for multi-role production interactions in the mass individualiz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