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学术界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已经有30年左右的时间,但中国政府正式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始于2009年7月,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总体来看,虽然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时间并不太长,但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却相对丰硕,涉及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竞争、最优货币区、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竞争、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诸多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学术研究与政府推进中逐渐上升到事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方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被明确列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之中。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但从地理学的视角对人民币国际化开展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对缺乏,本文首先对英镑、美元和欧元这三种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空间演化的历史脉络、空间演化特征及空间演化原因进行研究,在揭示这几种国际货币空间演化特征之后,主要运用地图法,通过可以用地图语言进行解释的几个维度,具体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离岸人民币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等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拓展路径与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因机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进程提出了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除规模巨大的GDP总量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外,继续保持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人民币境外市场,继续增加人民币境外信贷总额占全球信贷总额比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的、直接的经济因素之所在。最后,基于对人民币国际化相关资料、数据及人民币履行货币职能时的相关空间结构分析,尝试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核心区、扩散区及边缘区的划分。数据及相关资料的分析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区是中国香港。而扩散区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从进出口贸易、“一带一路”、人民币行使国际储备货币职能、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等各个视角综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扩散区至少可以划分为5个梯度:韩国和东盟10国处于扩散区的第一梯度;加拿大、欧元区等8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二梯度;英国和俄罗斯联邦等15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三梯度;美国和墨西哥等38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四梯度;东加勒比货币联盟等49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五梯度。除核心区和扩散区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边缘区。对人民币国际化核心区、扩散区及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探讨或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未来的空间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