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今,城市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的困扰。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促使了人们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逐步成熟,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其应用于实践,指导城市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中国而言,城市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城市体系发展受到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与东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相比发展差距较大。而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城市,不仅有利于保护和恢复当地的资源环境,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有助于凸显当地的优势特色,提升民族地区城市的形象,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物资等的注入。发展生态城市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良性互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在研究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及对策。首先介绍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国内有关外生态城市的研究动态,并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持与现实意义;其次,就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概况及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明确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第三章着重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及原则,分析了其生态城市模式选择的实践基础和客观条件,提出矿产资源型城市、农牧业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综合型城市四类西部民族地区典型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一部分将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旨在使西部民族地区走向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初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型城市、农牧业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综合型城市等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式和可行性政策建议。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案例分析,且受自身掌握的学科知识有限,研究深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