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证监会于1997年11月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期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股市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证券投资基金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已初步显示出在增强股市筹资功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至2003年10月,中国已经有32家已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8家基金托管银行。已有103只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1633.24亿元,超过国内A股流通市值的13%。其中,开放式基金试点两年以来,首发累计超过1600亿份。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股市本身固有的制度缺陷、信息的垄断性以及基金试点阶段的不规范性等因素,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预期的功能定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特别是投资基金稳定市场的功能引起了管理层、理论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是资本市场中投资基金的一种群体行为,是指众多投资基金相互模仿,对同种或同类证券采取相同的投资交易策略,即许多不同的投资基金在同时买入或卖出同种证券。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理论界对于羊群行为的研究时间还很短,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一些理论研究,而且大都是对西方已有理论的引进,而在金融实务领域知之者却甚少。目前,除国际上已有的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研究成果外,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专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特点及其市场影响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得出国内投资基金存在较严重的羊群行为,投资理念趋同,投资风格模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波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成因作了进一步的的思考,并提出了有关控制对策,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部门等经济主体应对羊群行为提供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在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和特点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情况,从新制度经济学等视角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综合分析了羊群行为的概念与研究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羊群行为理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的成果,展望了羊群行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三部分在分析了国内外对羊群行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样本选择,根据基金每季度发布的投资组合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引入“羊群行为度”的概念,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状况;第四部分进一步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成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有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