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一部杰作—《蝇王》开始了不平凡的创作生涯。戈尔丁是一位具有非凡才华的作家,他的作品含义隽永,富于哲理。《蝇王》通过描述一群孩子流落荒岛并堕落为野人的故事对人性中的邪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小说的主题虽然严肃而深刻,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浑圆丰满,环境描写详尽而具体,所以小说仍不失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儿童历险小说。自1954年发表以来,此书便成为戈尔丁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后来列入各英语国家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这部小说也给作者带来一生的荣耀—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通过对小说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其实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本文试图从互文性,滑稽模仿和其对传统荒岛文学的解构这三方面来分析《蝇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揭示其后现代性,从而希望将有助于加深对《蝇王》的理解和研究。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本文从《圣经》中的原型和《酒神》中的意象这两方面来分析其体现的互文性;从滑稽模仿的角度来看,《蝇王》借鉴了《珊瑚岛》,但戈尔丁进行了改写,变成对《珊瑚岛》主题的改写与否定。戈尔丁通过有意地挪用《珊瑚岛》中的主人公名字却改变他们的性格与结局,制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最后从《蝇王》对传统荒岛文学的解构这方面来看,《蝇王》是一部典型的荒岛小说,但它与《鲁殡逊漂流记》和《金银岛》等传统荒岛小说有很大不同。首先,它的主题是“恶战胜善”,而传统荒岛小说的主题多是“善战胜恶”,《蝇王》在创作模式上与笛福的《鲁殡逊漂流记》和巴兰坦的《珊瑚岛》同属荒岛小说。但笛福、巴兰坦从正面的角度,以肯定的形式,表现了“人性皆善”和“谁努力、谁追求、谁得救”的主题。而《蝇王》通过描写一群英国学童在荒岛上所演绎的一场生存悲剧,第一次把“人性恶”的主题写进荒岛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邪恶和兽性,打破了“荒岛神话”的传统,赋予荒岛文学以新的内容。其次,《蝇王》在小说的情节上也与传统的荒岛文学有很大不同;最后在艺术手法上,《蝇王》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而这很少用于传统荒岛小说。对传统荒岛文学的解构、互文和滑稽模仿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具有了超越当时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寓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