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 prevernalis)是出笋早、产量高、笋味鲜美的优良散生笋用竹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地覆盖早出技术在许多雷竹产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竹林退化现象日趋严重,已影响到区域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林地覆盖雷竹林进行了退化程度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雷竹林林分结构和土壤特征,进而开展了退化雷竹林土壤改良技术等研究,旨在为林地覆盖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地覆盖雷竹林林分结构和竹笋产量16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涵盖指标因子大部分信息的前五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135%,立竹密度、1-2a立竹胸径、立竹年龄结构和竹笋产量能较好地反映16项指标的综合信息。根据退化指数将试验雷竹林退化程度划分为四大类、五级:重度退化(Ⅰ、Ⅱ),中度退化(Ⅲ)、轻度退化(Ⅳ),未退化(Ⅴ)。试验区80.00%林地覆盖雷竹林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2)随着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程度的加剧,立竹密度和年龄结构总体上无显著差异;立竹胸径逐渐减小,且呈现出3a>2a>1a的规律,立竹枝下高与立竹胸径的相关性程度降低,同一径级立竹枝下高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呈上升趋势;立竹整齐度降低,个体大小分异加重,立竹均匀度先降低后明显升高,个体微生境相对地聚集分布。(3)随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中度退化竹林是显著变化的“拐点”。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无显著变化,林地覆盖对雷竹林土壤孔隙性并无显著影响;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显著提高,最小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变化趋于一致。林地覆盖中度退化雷竹林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拐点”;土壤机械组成无显著差异;林地覆盖退化雷竹林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相关性程度较未退化竹林下降。(4)随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pH值逐渐降低,中度退化竹林是急剧变化的“起点”;土壤交换性铝离子、交换性H+含量变化“拐点”为中度退化竹林,交换性酸总量变化“转折点”为轻度退化竹林,总体上均趋于升高。阳离子交换量无显著差异,交换性Ca2+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中度退化竹林是变化的“转折点”,交换性Mg2+含量逐渐降低,淋失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酚酸含量升高;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轻度退化竹林是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变化的“拐点”,速效氮、全磷、全钾含量无显著差异,速效磷含量重度退化竹林显著低于其它退化程度竹林,速效钾含量退化竹林显著低于未退化竹林;土壤C/N、N/P逐渐增大,N/K、P/K先升后降,C/N、N/P显著变化的“起点”分别为中度、轻度退化竹林,N/K、P/K无显著差异;退化竹林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相关性程度较未退化竹林下降。(5)不同退化程度林地覆盖雷竹林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而过氧化物酶活性未退化竹林显著高于退化竹林,脲酶活性则是未退化竹林显著低于退化竹林。(6)加石灰土壤酸碱度调节和加客土林地垦复措施对林地覆盖退化雷竹林竹笋产量、新竹质量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林地覆盖中度退化雷竹林石灰适宜的年施入量为1125kg·hm-2,加客土厚度10cm左右,可在出笋成竹后的夏季结合林地深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