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朝代,是由肇起朔漠的蒙古族混一南北而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王朝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始终保持政治文化的蒙汉二元体制。元代的军事后勤制度,同样呈现蒙古因素和汉地因素互相杂糅的色彩。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元代的军事后勤制度既承前启后,又有不同于其它朝代的内涵,展现出丰富独特的色彩。元代军事后勤制度,包括制度规则、各机构设置、具体保障措施及实施,涉及内容很多。总体上,古代军人在平时和战争过程中的衣、食、住、用、行等军需物资的供给和运作,都可以算作是军事后勤制度。它是军队赖以生存、作战的物质基础,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从蒙古早期部落社会到大蒙古国,再到元王朝这一时期,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广泛搜集史料,系统梳理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的发展演变,运用历史学、军事学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力图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蒙元时期的军事后勤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蒙古因素和汉地因素在不同阶段对其产生了影响。前期,单一游牧经济的蒙古式后勤补给方式占绝对统治地位,大蒙古国尤其是忽必烈即位以后,中原汉地生产方式受到重视,汉地因素开始在军事后勤体制中占据优势。军队的后勤补给,发生了由“因粮于敌”的方式向汉地传统方式为主的转型。武器装备制度是军事后勤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器装备可以分为单兵武器装备、骑兵装备、水军装备以及军事保障装备等,与元代的军器制造、军需发放管理等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好的了解元代的单兵武器装备和整体装备规模水平。军需物资的供应,是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军需后勤保障从“务食于敌”、以战养战,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汉地传统后勤补给方式转变,与驿站、屯田等相结合的军需补给站的作用凸显出来。元代的主要军需补给站包括两都及附近地区的大都路、大同路、上都路、应昌路、兴和路等;攻略南宋所设置的军需供应站,如济宁路、汴梁路、襄阳路、兴元路、成都路等;漠北、东北地区的和宁路、称海、大宁路、东京路等;以及西北地区的宁夏府路、甘州路和亦集乃路等。这些地处边地的军需供应站在整个军需供给体系中作用巨大,有力承担了为军队提供军储的职能。元代的军屯、奥鲁和马政等问题也是军事后勤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前人多有研究。本文主要就典型军屯——兴元路,汉军奥鲁的几个问题以及马政中的马匹交易、民养官马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使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