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借助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冀中坳陷内发育的12个主要凹陷进行地质结构特征研究及对比,并选取典型凹陷,研究结构、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比各凹陷成藏要素特征,最后分析油气富集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依据油气富集差异将研究区12个主体凹陷划分为富油、含油、贫油三类,根据凹陷分布格局,划分为东部凹陷带和西部凹陷带。通过结构特征对比,认为继承型单断箕状Ⅱ型结构油气最为富集,继承型无中央带的单断箕状Ⅰ型结构次之,而早盛晚衰型的各种结构类型凹陷均较差;东部凹陷带因断裂切割及基岩翘倾作用的影响,具有洼槽带多、潜山带多、缓坡带多,且构造样式多样的“四多”特征,油气生排运聚较为有利,西部凹陷带则具有“四少”特征,加之新生代沉积作用弱,不利于油气成藏。通过全区断裂发育特征对比,认为东部带各凹陷断裂体系极为发育,并具有新生代多期活动的特征,西部带各凹陷以盆缘断裂为主,主要活动期为前第三纪至古近纪早期。选取典型控凹断裂,分析其对凹陷结构的控制作用,并从结构形成演化入手,研究结构对沉积的影响,认为控凹断裂的发育对凹陷结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控制了凹陷内沉积地层的发育及沉积中心的迁移。在结构对沉积控制作用研究基础上,进行成藏要素对比,明确了富油、含油、贫油凹陷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性,认为成藏条件具有东部优于西部,中区优于南北区的规律,具体来看,饶阳、霸县凹陷最优,东部带其他凹陷次之,西部带各凹陷最差。综上各凹陷地质特征及成藏要素对比,认为研究区油气富集受构造格局及凹陷结构控制明显,潜山油藏在东部极为发育,并具有“东富西贫”、“中部富油、南北油气并举”的整体规律;受构造及不同结构生储盖组合差异性影响,油气聚集层系及圈闭类型呈现“有序互补性”及“多样性”;“环洼聚油”特征主要受主力生烃洼槽的控制,而洼槽的发育是凹陷结构与控凹断裂共同控制的结果;此外,研究区东部大型开阔箕状结构凹陷,沉积速率大,地层欠压实作用显著,2500m以下开始出现超压,异常压力的发育与油气富集程度相关性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