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IPO市场中的高度折价现象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力。本文试图通过在中国证券市场检验IPO折价的一些经典模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使用上海证券交易所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数据,我们的结果表明“赢者诅咒”假说是中国IPO高折价程度的主要原因。信号假说模型在样本期间内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并不成立。本文的第一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IPO折价现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各国IPO折价的程度,并明确了IPO折价的定义。许多实证表明普通股的首次公开上市(IPO)的发行定价通常要比它们随后的交易价格折扣许多。中国IPO市场中的高折价程度吸引了很多注意力。学者们研究得到的中国市场IPO折价水平大大高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60%。对于很多市场,无论是发达的还是新兴的,IPO折价可以用一些经典的IPO折价模型,例如信息不对称模型、市场反馈模型、投资银行垄断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等来进行解释。本文将检验的经典IPO折价模型有“赢者诅咒”(信息不对称)模型和信号模型。第二章主要探讨Rock的“赢者诅咒”(信息不对称)模型、信号模型及其基本假设与结论。信息不对称模型认为在IPO市场中存在两个潜在投资者群体:“知情投资者”和“未知情投资者”。知情投资者仅申购价格偏低从而有吸引力的IPO;而未知情投资者无差别地申购每只进入市场的新股。这样,由于知情投资者和未知情投资者共同参与折价IPO,这使得对折价IPO的需求高,从而中签率低。因此,信息不对称模型假设,IPO初始收益率与投资者的中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赢者诅咒”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实证含义是折价程度应随新股发行的事前不确定性增长而增长。理论依据是越高的不确定性相应地会导致更多的知情投资者,从而使“赢者诅咒”问题更加恶化。信号模型假设发行者对于证券的价值拥有比承销商或投资者更完全的信息,这样,折价可以成为一种公司质量的信号。在该假设下,质量好的发行者实行两阶段销售融资:在IPO时销售公司股份的一部分,而在后续发行中销售其余部分。因此,信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IPO折价程度高的公司比IPO折价程度低的公司更有可能发行配股。本文的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我们用来计算短期收益的样本数据及所采用的方法;并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对我国IPO折价程度的假<WP=44>设检验,得出我国IPO短期收益的定量结果,并与其他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本文研究中使用的样本包括1997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384家公司的A股。我们记录了新股的发行价和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每日价格来源于“证券之星”。我们用下式计算IPO在第一个交易日的市场指数调整超额收益率: ()其中,表示股票“”在第一个交易日结束时的收盘价格,表示股票“”的发行价格,表示股票“”的首日总收益率;表示在股票“”第一个交易日结束时市场指数值,表示同一股票发行日时市场指数值,表示可比市场指数收益率。为了检验的假设,我们构造统计量,其中为在公司间的标准差。经检验384家IPO在第一个交易日的平均市场指数调整初始收益率为137.4823%,在1%的水平下高度显著。本文的第四章中利用前面得到的检验结果,根据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特点,对我国IPO折价程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信息不对称假说及信号假说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并得到截面分析结果。估计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我们将市场指数调整初始收益率作为回归分析中的因变量。实证模型如下:模型1: 模型2: <WP=45> 其中,Lotrate表示中签率,代表着IPO的高需求;Offersize表示发行规模,Time表示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Market代表IPO前三个月市场指数收益率,这三个变量代表事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变量;Syl表示新股的发行市盈率,Price表示新股的发行价格,这两个变量是其他可能影响IPO折价程度的变量;SEOtimes表示IPO后两年内配股的次数;y1997~y2002是年度虚拟变量。经检验,我们发现在中签率和市场指数调整初始收益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IPO的发行规模经检验与市场指数调整初始收益率之间显著负相关。IPO前三个月市场指数收益率与IPO初始收益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新股发行价格对IPO初始收益率具有负的影响。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新股发行市盈率以及IPO后两年内配股次数对IPO初始收益率无显著影响。以上检验结果说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IPO折价解释能力比较强,而信号假说不适用与我国IPO市场。本文的第五章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市场状况下对我国股票IPO市场政策的思考。我们认为在我国股票市场现在的情况下,应当增加新股的供给以降低IPO折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