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色彩依旧,城乡和区域差异巨大,金融效率低下,正规金融难以满足多元经济主体旺盛的金融需求,非正规金融由此形成并快速发展。事实上,非正规金融并不仅仅作为正规金融的过渡性补充而存在,它的存在有其一般性与长期性。可以看到,即使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金融体制和金融组织结构十分健全的国家和地区,民间融资也颇具规模。但是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削弱了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控力度,随着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扩大,我国货币的流动性结构和总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进一步使基准利率的信号机制产生扭曲,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更具复杂性与不可预见性,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面临着新的挑战。从货币政策运用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重要经济转型期,货币政策面临着促增长调结构的双重任务,同时还要兼顾就业、物价以及国际收支等多重目标。因此,货币当局需要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储备以供选择和使用。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汇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等;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划分为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两大类。其中,数量型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总量对实体经济直接产生影响,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再贴现等;价格型调控主要是通过改变资产相对价格并释放宏观调控信号,影响微观主体行为预期,使微观主体调整自身行为,间接影响经济变量,包括利率、汇率等。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中央银行须要调整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经济调控的针对性。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的选择与搭配本身并没有最优或者普适的模式,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宏观调控的现实需要及经济主体对政策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确定。因此,无论是数量型调控还是价格型调控,决定其有效性的根本因素在于是否符合当前经济金融运行要求,能否对市场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引发产出、消费、投资、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期变动。本文试图将非正规金融纳入信贷市场,与正规金融构成统一的研究框架,进而比较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梳理了非正规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焦点,及其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析。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归纳总结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成因、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影响,从多角度、深层次认识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二是测算分析。运用货币金融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进行测算,得出我国非正规贷款的可能值,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三是机理分析。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并评析我国现行数量型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与我国融资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两个方面分析非正规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四是实证分析。运用DSGE模型从理论的角度构建模型,将非正规金融纳入信贷市场,与正规金融构成统一的研究框架,进而比较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的有效性。运用TVP-VAR模型从实际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货币政策调控对非正规金融市场作用的时变特征。